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完<明湖居听书>无人不被刘鹗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的笔姿折服.白妞那精湛圆熟、得心应手的大鼓书演唱,经这位大家的妙笔点化,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旌摇曳,魂驰神往.无独有偶,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琵琶女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的<琵琶行>,刚刚脱稿就不胫而走,童子能吟,胡儿能唱,一直传诵不绝.<浔阳曲>成了我国古典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描绘的是琵琶声,后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进行比较重赏。  相似文献   

3.
李冬梅 《语文知识》2000,(11):71-73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  相似文献   

4.
5.
《明湖居听书》的主题是表现民间艺人白妞等高超的演唱技艺。但是作者却不惜笔墨对三个表演者(琴师、黑妞和白妞)的肖像都一一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这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多大关系呢?只要过细品味一下,就知道作者写人物肖像的用心。文章本来是要突出表演者的说唱艺术之高,但如果单单写出演唱者优美动听的歌声,传达出那种绮丽神奇的艺术意境,虽然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但毕竟还会使读者因为只听到美妙的歌  相似文献   

6.
这篇课文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据认为是作者自写的《原评》中说:“王小玉说书,为声色绝调,百炼生(刘鹗的化名)著书,为文章绝调。”双“绝调”的说法当然有些过分其辞——无论“声色”或“文章”,其艺术成就尚未超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更难说后人一定不及了。——但在《老残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家刘鹗以“洪(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写的一部章回小说,《明湖居听书》(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是其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它写的是江湖医生老残游历途中在明湖居听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姊妹说唱山东梨花大鼓一事,作者盛赞美人“绝调”,称道白妞精湛的表演艺术。无独有偶,现代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8.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虽为节选,但内容情节都很完整。其中描写文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笔者认为这与作者的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高超绝妙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艺术是分不开的。这里仅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拙见。首先,描写盛况,渲染气氛。开头两段,用老残的眼光看戏园子:十点光景,“大戏园子”“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七八张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近代小说《明湖居听书》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 ,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 :一、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 ,蕴含狂热观众 ,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 ,直接描写很不容易 ,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 ,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 :一是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 ,“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11点钟 ,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 ;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 ,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二是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 ,但“不断还有人来”。因为人多 ,…  相似文献   

10.
一、环境气氛的描写。 描写环境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课文一开始就对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明湖居这个戏园子的盛况作了必要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听众到场情况、舞台设置、场内秩序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首先,课文介绍了“明湖居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100多张桌子”,可容纳100多人,说书时间是下午一点钟,可是早上10点钟,场内已座无虚席,有人怕没座位,连早饭都没吃就赶来。从开演前三个不同的时间—“不过10点钟”、“到了11点钟”、“不到12点钟”—听众到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祝福》和高尔基的《母亲》,虽然是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他们都描写了勤劳坚强的劳动妇女,赞颂了她们的反抗精神,尤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双峰并峙,似两枝奇秀,同工异曲,各领风骚,以此作为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下面将重点比较两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一、人物的悲惨命运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而高尔基的《母亲》中的尼洛夫娜是一个从温顺柔弱的妇女成长为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2.
这篇课文是从刘鹗的中篇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中节选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鹗(1857—1919)字铁云,别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末小说家。 《老残游记》全书二十回,是刘鹗的代表作品,成书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鞭挞,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同情民生的疾苦具有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点还是拥护封建统治的,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反帝斗争的认识也不正确。在书中诋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颂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的确,这部小说在文学艺术上很有值得借签的地方。譬如选入中学语文今年秋季教材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写王小玉亦即白妞唱大鼓,读了之后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明湖居听书》写了白妞、黑妞、听众、琴师等人。如果说白妞是红花的话,那么,黑妞、琴师、听众等就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课堂上,处理非重点部分,我主要是通过抓关键、妙点化的方法去完成的。比如作者竭尽笔墨之能事,着力渲染了说书前明湖居人多。从哪些描写中足见人多?老残只能在人缝里坐下;卖烧饼油条的顶着篮子。特别是一个顶字,用得颇为传  相似文献   

16.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称道的文章,但因其所描写的内容是地方曲艺,学生较陌生,且侧面描写的内容居多,学生读后觉得芜杂,只对其中的比喻句通感句印象较深。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体会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合的妙用并在学习中提高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我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明湖居听书》是全国各类中等专业学校通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该文的写作手法,我特别提到了我国唐代大诗人自居易的《琵琶行》,并印发这首诗及有关的材料,从而引发了一部分同学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提问,于是我随即适时调整了教学计划,采取了“拉郎配”的方法。将它们临时组合在一起,在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比较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老残游记》“叙事状物,时有可观”。节选自第二回的《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这一回的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  相似文献   

19.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课内自渎课,一般安排一个教时。由于课型特殊,时间有限,又由于该文对学生管用,教者备课时就得动较多的心思。下面所述的备课思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定标、引路、搭桥、延伸。一、定标。定标就是确立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这是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什么原则定标?把“标”定在何处?其依据大致是:1.实用性,即教材提供的范例对训练和提高学生某种能力有实用价值,尽管这种价值有时不能立竿见影。2.针对性,即针对学生阅读、写作中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明湖居听书》,请两位同学上来编写课文结构提纲。我们刚学习了诗歌单元,同学们练习写了一些诗歌,趁上面两位同学在编提纲,我们请同学来朗诵自己写的诗。卢志南同学,有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