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化技术助推广播腾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作为第一媒体,风光了几十年,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电磁环境污染的加剧,广播的收听质量急剧下降,新媒体的发展又对广播形成了严重挑战,在极大地抢夺广播市场,所以,近二十年来,广播由第一媒体变成了弱势媒体。广播要翻身、要发展,就必须靠技术进步,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全数字化广播是广播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的全面应用,将助推广播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广播,这个六七十年代新闻媒体的宠儿,已经风光不再,广播衰落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止住广播颓势,发挥广播在农村中应有的作用?义乌市广电局在思索和实践中,摸出了一套经验。  相似文献   

3.
吴胜 《传媒》2014,(16)
正进入新世纪前以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猛。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使我国原有的媒体传播领域正在经历一次颠覆性的革命。随着新媒体和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媒体格局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与电视、报纸等一相比,广播媒体面临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远大于其面临的威胁,如何抓住机遇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传播手段贫乏的时代,广播为王,无限辉煌; 在信息通道日趋多元的今天,广播似乎风光不再。 圈内也好,圈外也罢,有意无意间广播总与弱势媒体形影相随,相提并论。 广播真的走到末路了吗? 翻开百年传播史,广播面世之时,报纸曾提出了同  相似文献   

5.
谢东 《新闻前哨》2005,(5):38-39
在这个传播手段异常丰富的时代里,曾经作为最普及、最大众的媒体先锋--广播,已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人数下降,效益增幅变缓,被视为弱势媒体。但是,"弱"和"强"从来就是相对的,只有弱势的观念,没有弱势的媒体。本文就当前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对广播如何赢回听众的心,走出"弱势情结",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传统的意识当中,广播是弱势媒体,没有电视那种“风光无限”,没有报纸那种“白纸黑字”,没有互联网那种“点击链接”,似乎广播失去做为,没有影响力。事实果真如此吗?否!近年来,全国广播行业通过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充分研究受众的流动性,收听的专业性,内容的本土性,  相似文献   

7.
广播媒介传统价值功能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20年前,广播一枝独秀,风光无限。今天,电视数十个频道随你挑,报纸上千种,扩版赠版不断翻新,加上互联网的兴起等等,都使广播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媒体自身还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剖析广播的优势和劣势都会发现,我们以前所谈论的广播优势,今天已并非是广播独有的特征;相反,有不少以前所认定的劣势,今天反而成为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 《视听界》2005,(5):19-23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经风云变幻:曾经有过第一强势媒体的风光无限,后在其他媒体的挤压之下几有寿终正寝之危,而近年来的发展显示,广播又呈异军突起之势。对于国内广播业的现状与未来,我们究竟应作何思?显然,在本文作者看来,过喜或过忧都非明见。挑战是巨大的,机遇也一样。那么光明在何方?开放市场,走技术之路,类型广播,集团化经营,这些也许是前路所在。文章作者从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傅洪宾 《新闻实践》2013,(12):69-70
全球最大的独立移动广告网络Inmobi发布的2012年媒体消费调研显示,在中国,人们平均每天听广播的时间为14分钟,是所有媒体使用时间中最少的。日益减少的收音机、日趋流失的听众,就连以往引以为傲的互动也被新媒体抢走了风光。广播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政府与公众之间,公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需求与政府发布新闻信息的意愿交汇之处,就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而广播在这一节目类型上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在于亲近、互动的特性,更在于广播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节目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广播专业化改革的引领者,各地经济广播曾经以在线直播、即时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风光无限。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主题逐渐成为所有媒体共性的内容,"处处皆经济,经济又何在?"经济广播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专业化定位变得模糊起来。中国股市的兴起,一度使经济广播的专业化重新找到了支撑点,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上海第一财经为代表的专业化财经广播纷纷涌现,  相似文献   

11.
广播曾因其特有的便携性风光一时。但在如今这个信息过剩的社会里。广播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不被大众和广告商看好的弱势媒体。但江苏交通广播网(本文简称“江苏交广网”1在2001年7月21日开播后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江苏省内收听率第一、覆盖率第一、广告吸纳率第一以及“零事故率”的目标。如今更成为江苏境内广播媒体成功的典范,一“语”风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广播专业化改革的引领者,各地经济广播曾经以在线直播、即时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风光无限。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主题逐渐成为所有媒体共性的内容,"处处皆经济,经济又何在?"经济广播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专业化定位变得模糊起来。中国股市的兴起,一度使经济广播的专业化重新找到了支撑点,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上海第一财经为代表的专业化财经广播纷纷涌现,以股市为主体的交易信息成为经济广播重新确立差异化定位的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旅游节目为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的出游提供帮助,使更多拥有深厚文化底蕴、风光优美、旅行乐趣横生的旅游路线为世人所熟知。在当前,互联网社交媒体应用广泛,网络与传媒类兼容互补,给广播旅游节目带来了更多的展现平台,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苏明 《东南传播》2018,(2):91-93
广播语言作为媒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广播这种以声音传播信息为特性的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媒体语言,因此广播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媒体更加直接,更要讲求艺术性和语言魅力。广播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广播媒体的魅力所在。本文从广播实践出发,从广播语言的结构、修辞、声调、表达方面,探讨了广播语言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县级广播媒体如何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困扰县级广播同行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提高县级广播媒体的地位,拓展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放大频率优势是关键。一、在媒体竞争中彰显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好的个性能彰显出这个人的魅力,是这个人的标志。那么,广播媒体的个性从何而来?怎样得来?本文认为,作为县一级广播媒体,其个性定位应该是面向广大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在媒体的竞争中充分彰显这一独特个性。作为农村广播,主流受众是农民。所以,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台办的户外活动是当代广播继直播之后出现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广播面临产业经营和媒体竞争双重压力下做出的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既符合广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又体现广播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广播户外活动对产业经营和节目建设起到双向助推器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广播户外活动的资源利用和效益取向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取舍,又会和正常的经营活动和节目建设发生矛盾。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析,并愿以此就教于同仁。一、广播户外活动的资源利用粗略分析,广播举办户外活动基本凭借五大资源:媒体形象资源、频率资源、节目资源、广告资源和人力资源。1.媒体形象资源:媒体形象资源确切地说是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中国传媒产业开始面对一个日益分化的市场,如何在市场分化中不断进步和壮大?就县级广播媒体而言,这种思考可能未得更迫切些.中央广播媒体、省级广播媒体以及同一城市广播媒体的多重覆盖和竞争,使它们必须为发展甚至是为生存而战.于是媒体的营销传播,成为传媒业尤其是广播媒体现在每时每刻都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文艺是广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着广泛的听众,但是,在网络新兴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夹击下,广播文艺节目面临着严峻挑战。广播文艺节目如何在娱乐风潮中走出困境,已经成为广播文艺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孟伟  李运 《中国广播》2015,(2):10-16
2014年是中国广播充满压力、困扰和变革激情的一年,也是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年。广播在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上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在广播管理、经营、内容、技术自主开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通过媒体融合、应急广播、公益广播等领域的着力发展,承担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的责任;随着对互联网音频媒体、广播广告经营、媒体版权等规制需求的增多,未来这些领域的立法也将进一步推进,为营造良性的广播媒体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