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红欣 《大观周刊》2011,(36):137-137
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即亲身经历的数学探究活动。我想数学之所以能赋予人以创造性,就因为数学的探究充满无穷的魅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思维,享受数学思想之美、数学方法之美,陶冶人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真谛是探究。  相似文献   

2.
王宏 《大观周刊》2010,(46):178-178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础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它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致力于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效地券与教学活动.在探究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周秀琼 《大观周刊》2011,(28):242-242
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探究”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唐铭均 《大观周刊》2012,(41):383-383
一、创设情境.引领问题探究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教师.要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钱旭 《大观周刊》2011,(35):162-162
《新课程标准》(数学)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看来,概念的抽象,恐怕莫过于数学了吧.可是,凡是看过科教片《唐老鸭漫游数学迷宫》的人,无不为那生动形象的数学画面而惊叹.那神秘莫测的毕达哥拉斯命题,那"天然合理"的黄金分割点……巧妙地与建筑艺术、造型艺术、舞蹈艺术等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寓数学规律、数学语言于艺术画面之中,使人在美的享受中,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是何等高超的科学普及艺术啊!由此,我想到了科普编辑.好的科教片要有好的脚本、好的  相似文献   

7.
任斌 《大观周刊》2013,(12):211-212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机敏及逆向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猜测和创造的能力,并由此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关景泉 《大观周刊》2011,(39):162-162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兴趣、操作活动、灵活运用教材、允许个别差异和合作竞争等方式促使学生由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来,并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他们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么英娟 《大观周刊》2012,(27):253-253
我们数学教师不仅交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抽象、概括、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为此,本文将着重对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进行梳理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陆善稳 《大观周刊》2012,(7):196-196,192
中职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教育必然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和合理渗透,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艳英 《大观周刊》2011,(49):106-106
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中,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办。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学习习惯三方面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进行了探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红燕 《大观周刊》2012,(51):308-309
做好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要,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把握探究程度、把握师生的角色定位,进行有效课堂协作。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简称学会)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称会学)。它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能应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进而去探索,发现那些尚未被人类掌握的客观规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初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刘文玲 《大观周刊》2012,(38):266-266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华 《大观周刊》2012,(44):181-182
由于难度的不断加大,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数学更加恐惧,他们都会归结在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灵活的应用性,是枯燥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确,数学的本质是那样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他们只认识到数学学科其中的一面,没有感受到它的另一面,数学的思想美、技巧美、对称美、推理美、建模美、应用美、语言美、数学史美等。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验数学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纪宏伟 《大观周刊》2011,(10):132-132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科特点.数学以其特有的课程性质更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王建平 《大观周刊》2012,(41):293-293
新课标要求解放思想.提高效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呢7我根据近几年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金彩虹 《大观周刊》2011,(48):165-165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交,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知识、学会质疑数学问题、学会探究和实践数学知识、学会反思数学学习等有效策略初探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9.
赖辉斌 《大观周刊》2013,(4):164-164
新的课程标准很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知识的形成以及实际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能 使学生尽快地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引入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赖辉斌 《大观周刊》2012,(41):230-230,207
当前,我国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含义不仅在于要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增长,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