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吉木斯 《大观周刊》2012,(3):206-20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应该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  相似文献   

3.
刘海兰 《大观周刊》2011,(34):185-185
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新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张玉辉 《大观周刊》2012,(5):180-180
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新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郭昱 《大观周刊》2012,(45):365-365
我从事政治课的教学已有多年.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学有生交流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初中政治不是背就是记,枯燥无味,所以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新鲜感,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关键是在课堂上让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王云江 《大观周刊》2013,(3):100-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资源和机会中必须要有学生和老师的参与.才有它存在与升华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齐双会 《大观周刊》2012,(8):283-283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处处成了对话的课堂、阅读的课堂、讨论的课堂,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中的教学中要实现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激情、各种读书的基本技能和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索质,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崔希全 《大观周刊》2013,(6):179-179
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沈长华 《大观周刊》2011,(30):225-225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澡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0.
刘梅 《大观周刊》2012,(52):268-26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乐于竞争,喜欢挑战,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进发,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下面谈谈自己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黄敬 《大观周刊》2012,(24):309-310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新课标下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怎样让语文课堂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12.
白志田 《大观周刊》2011,(36):97-97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王丽萍 《大观周刊》2012,(17):216-216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感觉,同时也对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语文是关系到一个人今后怎样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以及跟别人进行交流的基本课程,是一个人社会化必备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努力实践,对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玲云 《大观周刊》2012,(24):325-325
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开放式的道路。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脱节,导致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学习内容的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语文学习高耗低效。新课程理念指出:我们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娄梅 《大观周刊》2013,(4):146-146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教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6.
刘竹婷 《大观周刊》2011,(35):146-14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呢应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努力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17.
巴金文 《大观周刊》2012,(24):273-274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一种把教学理念转化成为鲜活的教学行为的勇气与努力。我们要不断探析初中语文新课标,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融入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同行。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8.
冯菲 《大观周刊》2012,(16):223-224
语文教学课堂需要“预设”,而实际教学中往往被“预设”束缚,老师总是想法设法把学生“引”进“预设”中来,这就冲淡了课堂上师生真正意义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堂课的经历,让老师和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生成”带来的阅读教学的新境界。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预设,还要充分重视和巧妙利用课堂生成的种种机会,追求更加优质、鲜活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李明英 《大观周刊》2012,(41):370-370
一、从定位与价值中感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施蛰存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改》中也提到“语文教育就是多读多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