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姝妍 《大观周刊》2011,(19):173-173
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是学生在建构知识中“亲历”文史知识形成的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  相似文献   

2.
李洪燚 《大观周刊》2011,(16):190-190
新课程物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观,实现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同时新课程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会体验。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动教”和“被动学”的问题,介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尝试,证明该模式是学生摆脱目前状况的有效方法,可使该课程的教学获得“主动教”和“主动学”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丁希先 《大观周刊》2012,(4):243-24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马慧 《大观周刊》2011,(28):6-6
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不再满堂灌.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学生的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麻建高 《大观周刊》2011,(19):269-269,266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对学习的方式、途径、方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传统”以讲代学,以问代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必须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课堂,让学生由被动学,了转变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当前教育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浩 《大观周刊》2012,(43):390-390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牛伯敏 《大观周刊》2011,(49):110-110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9.
武一飞 《大观周刊》2011,(26):200-200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大观周刊》2013,(11):342-342
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供知识信息,还要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1.
王玉兰 《大观周刊》2012,(47):336-336
这么多年以来,教育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的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手段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失去了与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听记,老师辛辛苦苦一堂课,学生真正掌握的很少,只会机械模仿。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 阅读整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孔德贵 《大观周刊》2012,(7):218-2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程开吉 《大观周刊》2011,(39):204-20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中学物理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物理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永金 《大观周刊》2012,(20):239-240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  相似文献   

15.
田淑芳 《大观周刊》2012,(16):226-226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成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学体系改革的迫切需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竞争;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体验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袁廷洪 《大观周刊》2012,(31):226-22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主发现、自行判断、自主评价,  相似文献   

17.
周利 《大观周刊》2012,(49):207-207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覃锦朝 《大观周刊》2011,(44):185-185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修订版的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仍然没有完全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为此,本文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力图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小学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唐跃松 《大观周刊》2010,(48):145-145
把握好计算机学科及取业教育的特点,重祝及关注职业高中学生的定位,绪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原时,合理把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与上机操作的比例,有效地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摘好职业高中的计葬机专业教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广西科技大学的《信息检索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并实践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加分制"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了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引导者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转变,教学形式从教师单向授课到师生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