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1,(6):64
一个人肚子很饿,最重要的是赶快给他一点食物,哪怕一块粗玉米窝头也好;一个人身上很冷,最重要的是赶快给他一件衣服,哪怕是一块麻袋片子也好;一个人寄人檐下,最重要的是先给他一间房子,哪怕  相似文献   

3.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5.
他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广阔的大地滋养了他敦厚仁慈的心。 他朴实勤奋,十几年不知疲倦地在农村基层采访,写出了大量很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他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重庆新闻界惟一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的人。  相似文献   

6.
初识刘海栖,恐怕没有人猜不出他是哪里人,1米80的个儿头,热情、敞亮、豁达,一个标准且俊朗的山东汉子.但恐怕没有人第一眼猜得出他是做出版的,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齐鲁文化的绵延魅力在他的血液中,在他的个性禀赋中着实是那样的浓郁、深沉而细腻.在他长达30年的出版生涯中,给了他坚韧的毅力、宽容的品格和不懈的创造灵感,以及自我前行的动力.看了他的从业履历和作品,便会觉得笔者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7.
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博士出版了他的<图书馆学五法则>.该书对图书馆工作作了"最简明的表述",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经典性著作之一,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图书馆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9.
所谓"专家"     
一个聪明的家伙决定开始一项冒险活动。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的结局(会有很多人赌球),他发出一万封信,对其中的一半即5000人预测甲队胜利,而对另外的5000人预测乙队胜利(邮费用不了多少钱,发E-MAIL更便宜)。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  相似文献   

10.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1月2日晚上,陈布雷前往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他本是这儿的常客,这一回,却有点非同寻常,他不是去开会,也不是应总统的召见,而是去探望病人蒋介石."龙体"欠安,以陈布雷的身份和他对领袖之忠诚,不能不有所表示,这也是个单独面谈的难得机会,有些话是不宜在公众的会议上说的.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被广为传颂。遵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对这个人进行了深入宣传,河南省煤炭工业局、焦作市委市政府、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今年4月15日,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矿工十大杰出人物",4月23日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大孝至爱楷模的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一名普通矿工——谢延信。  相似文献   

13.
黄公略声名显赫,与林彪、伍中豪并称"朱毛"麾下的"三骁将".后来,蒋介石经常用"朱、毛、彭、黄"来指代中央红军.黄公略才华横溢而又英姿潇洒,彭德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朱德称赞他智勇双全,毛泽东多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称誉他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4.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他认为热衷于挂“闲职”兼“闲差”图虚名赶热闹打发寂寞是现象,实质是可从中获取好处(利)。李庄深知“挂名…  相似文献   

15.
薄熙来给外界的印象一向是外表俊朗、谈吐优雅、作风开放.他的从政经历丰富,政绩出色,身居高位.由于他性格中不乏幽默与强硬,所以深受媒体关注.革命家庭给予了他优良的品格,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使他明白什么是正义和责任.从大连市长到辽宁省长,从商务部长再到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政治舞台越来越宽阔.  相似文献   

16.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18.
"黑不溜秋"和王选有关. 1975年,王选38岁.这年他作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研究汉字精密排版.一个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不去继续开发计算机软件,不去研究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控制系统,人们感到大惑不解.在他身后,异样的目光伴随着不屑的询问:"他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  相似文献   

19.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东风造纸厂的王厂长这几天火气大得吓人,厂办的很多人都被他莫名其妙地训过.秘书小孙因为在文件中打错了字,而被他骂得抬不起头,会计小吴去找他签字报销也被顶了回来,就连他最得意的厂办主任老刘,这回也轻易不敢走近厂长办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