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人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一切教育现象和行为的动因与归宿都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而忽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教育现象和行为在本质上是毫无价值的,都是对人这一主体发展的漠视,迟早注定要被抛弃。  相似文献   

2.
法产生以后,以其维持统治阶级的意识主导地位为本质而不断推进文明的发展作为其价值追求,其既是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驱动和价值维护。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追求的价值是真、善、美,培育的是基于自己的主体性而自由选择善的人。道德教育应扩展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充盈于个人的生活中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价值研究维度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价值研究维度从实物本体论和外在效用论向着内在于主体的实践能动论和价值过程论的转换,是新时代的呼唤。人的价值在于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尊重现实又不断超越现实,是人生价值的真谛。一切物的价值之源均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超越的整体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人的外在实用价值、内在精神价值、生活环境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的层面更迭和历史交错。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最高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6.
语言观是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语言现的三大关系即语文课程的三大关系:一是人(主体)与世界(客体)构成的基本关系,二足主体模式与人的本质构成的价值关系,三是主体意识与主体语言构成的现实关系。是否承认这三大关系,能否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处理这三大关系,是衡量语文课程的准则。所以,对语言观的再认——重构,是启动新语文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主体永远是人,而人则创造着属人的世界,从而创造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意义和价值是为人而存在的,它构成了除主体和客体以外的第三世界.但这个第三世界并非独立于主体和客体之外,而毋宁说它们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综合.揭示这种综合则构成了本文的第一个论题.其次,意义和价值作为第三世界的构成,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呢?把二者简单地视为等同显然是不合理的,否则意义与价值的区别或并列使用就不再必要了;可人们却在实际地分别或并列地加以使用.概括地说,意义更多地具有认识论的内涵;价值更多地具有本体论的意韵.揭示二者的关系乃是本文的第二论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行政主体范式认为 ,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国家行政职权 ,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并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诉讼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然而 ,此界定在我国给行政实践和行政诉讼实践及行政主体理论的探讨带来许多诸如责任归属和权利归属错位、主体缺失主体要件等困惑。文章认为 ,国家及其设置的各层级机关只是社会管理的形式 ,是一套复杂的工具性系统 ,它不具有主体特性 ,从而不能作为行政主体。只有拥有行政权力并进行行政管理的具体的人才能作为行政主体。因此 ,行政主体是经法律授权而拥有行政权力 ,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 ,包括行政决策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并独立承担最终结果的个人或群体。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价值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治人主导倾向;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人倾向;全面奔小康背景下对个性主体人的关注。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表现在:课程权力的下放——关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介;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10.
包俊英 《文教资料》2007,19(6):109-110
本文从价值出发,通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加以阐述,使我们明白了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人们的创造、贡献多于享受,才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价值有一般与个别之分。宪法价值具有与一般法律价值的共同性,但作为法律价值的一个部分或特殊表现形式,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法律价值的特点,具体体现为:原则性与概括性。适应性与广泛性,国家性与权威性,配补性与适用性。同时,宪法也有正义、自由和秩序价值,其中正义是宪法的内在价值,而自由与秩序则反映宪法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劳动法价值的理论,目前尚属空白。作为劳动法,其价值重在保护劳动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安定,促进人权保障。这里从劳动法价值的概念、劳动法的价值特点、劳动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价值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划分部门法价值的标准,批判了各种经济法价值观点,论证了经济法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促进社会公共经济利益,而且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主要由经济法来保护和促进,因此,经济法的目的价值是社会公共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的便民价值是行政法的诸多价值。便民价值对行政活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 ,行政活动必须高效 ;第二 ,行政活动必须合法 ;第三 ,行政行为必须公开。为了充分体现便民价值 ,应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 :1 听证制度 ;2 行政的社会知悉权和参与权 ;3 强化立法上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 ,改写了我们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背景 ,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实际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文着重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对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复杂劳动、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创造国际价值的世界劳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立 《培训与研究》2002,19(3):43-46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法学的地位、研究对象等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把它视为行政法学,有的把它归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有的把它视为交叉性边缘学科等等,对教育法学如何定性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归属问题,它框定了认识教育法学的本质属性、地位和体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视角范围。本分析了教育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为教育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价值目标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价值目标就是法治主体进行法治价值活动的目的。在法治的价值活动中,法治主体不仅追求法治的外在价值,而且追求法治的内在价值,而法治主体对法治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法治的内在价值目标。其次,法治主体对法治的外在价值的追求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法治的外在价值目标。法治价值目标是法治的内在价值目标与法治的外在价值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个人可以同国家及其他实体一样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可以成为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的当事方。这给国际法理论特别是关于国际法主体的理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国际法主体的三个要素,即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求偿能力,来论证个人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以人为核心、完善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价值追求,法治的价值不可脱离人的价值去谈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享用价值。法治的价值在于对人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