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浩然诗歌中有许多涉佛诗,对涉佛诗中的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理解孟浩然涉佛诗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张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3):55-57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之意境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老庄道家思想对其诗歌风格与意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诗歌中若隐若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前人将孟浩然的诗歌细分为七类甚至十类,弊端种种,有失科学。现存的孟诗实际上是由“山水田园”,“交往赠答”与“怀思兴叹”三类构在的。山水田园诗是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它不仅充分反映了作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而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尽寓其中。交往赠答诗在孟集中数量既多,名篇亦众,所体现的是盛唐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和关系。怀思兴叹类是诗人真情的一种学反映,具有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形象鲜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诗人,也是一个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终身的诗人。其山水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平淡"。本文从写景抒情的叙述笔调、抒情的方式、语言及其它等四方面简单谈了自己对孟浩然诗的平淡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  相似文献   

9.
张祜与佛道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在张祜的身上仍然体现着整个唐代的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共同性,也正是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和李白在入仕遭受打击后选择了漫游山川,两人虽身在山水仍然没有忘记官场。但是孟、李的漫游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对官场的迫切程度不同,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中,李白身处山林却整天想着会友,做官的想法更为急切。二是思想构成不同。孟浩然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闭门读书时期是一心隐居,干谒和科举时期想着建功立业,入仕失利后漫游是以隐居为主,以入仕为辅。李白的思想构成是做官和隐居并行不悖,分不出谁主谁次,各种思想在李白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三是对社会黑暗接触程度不同。孟浩然一生平顺,诗歌以书写自我为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李白见识过帝都的黑暗,诗歌中有不少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对君王所作所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其接触,受其影响最深的阶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道教在其教化的历史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形态。它们不仅为了争取教化的权力而进行激烈的论争,而且在若明若暗地相互吸收对方的教义为我所用。另外,它们还在客观上达成了强化儒家教化的“共谋”。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是唐代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在批评史上,因苏轼"韵高而才短"五字而引发了历代批评者的争议。本文引入"内学"与"外学"这样一种划分体系,对"韵高而才短"这一论点在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批评者的逻辑进行了反思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人与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差异",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一条裂缝,关于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这一评价,便是在这样的裂缝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剑南诗稿》对陆游入蜀及在汉期间与离汉宦期间有小涉于佛、道内容的作品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说明陆游佛道倾向的前后变化及其导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的问题的提出始发轫者当推李白。李白认为孟浩然是风流的。那么,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呢?  相似文献   

17.
卓尼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南部,秦岭山脉边缘,是我国众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不同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佛诗这种集说唱与舞蹈于一体的活态文化,就是在藏传佛教的影响,汉藏文化的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佛诗唱本进行文化分析与阐释,以探究卓尼佛诗的生成、表演场域,以及佛诗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覃子豪的后期诗作从具象走向抽象,充满神秘与幽玄的情调,知性、深奥、超然、空灵,由此可见以西方象征主义为首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可见佛教、道教的影响,如禅悟、静寂的禅境、老子式的辩证法等,中西合流,圆熟优美。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的佛诗创作,一方面努力追求圣洁忘情的境界,一方面又总不忘渗入佛理玄言,难以达到情与境的完全融合,其诗歌创作的这种不,其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而谢灵运虽不是一个美学家,但其美学思想独到而新颖,闪耀着魏晋六朝这一文学转型时期的时代光辉。  相似文献   

20.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