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叫号接球"的传统游戏方法画若干半径分别为1米、6米的同心圆,将学生以10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各组学生分别站在属于本组的大圆圈上;然后,学生依次进行报数,每个学生所报的号数即为自己的代号,然后各组选出一名学生持球站在小圆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5期王军老师的"标志桶在体育课堂中的妙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在"原文"中,王老师利用标志桶作为主要器材,积极设计妙用标志桶的游戏,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后,笔者希望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期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王老师设计的游戏,同时也期待与王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晁恒 《体育教学》2011,31(4):73-73
一、"同号追"游戏的传统方法将学生男女分开,分别面向同心站成两个圆形,1-4报数,各人记住自己的号。游戏开始,教师喊号,喊到号的同学则在规定的方向绕圆互相追赶,跑一圈后,如没有被别人追上,站回原来位置;如果被别人追上,则要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1期王军老师撰写的"体操垫游戏设计"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并尝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两个游戏存在值得商榷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反复阅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11期刊登的"如何让体育课堂及时评价焕发出光彩"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感触颇深。对于"原文"中观点,笔者非常认同,但对"原文"中所举的部分案例存在不同认识,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谢老师及各位同仁一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2期杜存峰和张明友两位老师的"体育教学常规错误例析"(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于"原文"中的部分例析,存在不同认识,愿意  相似文献   

7.
<正>在2007年12期的《中国学校体育》上,刊载了一则集体合作类游戏《蹦蹦跳跳》——20人、手互搭相连(10人相连与另10人背向立)、以双足跳的形式完成一个圆形的跳转,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合作性。在实际游戏  相似文献   

8.
一、对"抢座位"游戏的改进1.原"抢座位"游戏方法:把8或10个小垫子围成一个圆摆放,学生(人数比垫子数少1或2个)站在小垫子围成的圆外。游戏开始后,学生在垫子围成  相似文献   

9.
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已有四个年头,对现今电子竞技运动与游戏区别的主流认识的观点提出质疑。从本质、目的、方式的角度上分析了电子竞技与游戏的差别,并站在电子竞技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第1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登了"负重团队游戏两则"一文,笔者反复拜读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认为两则游戏对培养学生的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等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完善。一、"有轨电车"游戏分析与改进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11期中的"快速巧划弯道"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地、快速地在煤渣跑道上划线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误差小等特点,但需要的操作人数较多(需6人配合完成)。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第9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发了"体育公开课的设计与教案编写"(以下称为原文)一文,笔者反复研读后,对该文作者谈到的一些观点基本赞同,但对部分章节希望能与作者商榷。原文主要谈了三方面问题,即:在体育公开课中,"一、选课是前提;二、设计是基础;三、编写是关键。"从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来看,应着重谈教案编写一节(因为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提出:体育课改中"教"与"学"的对立倾向自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以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掌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有幸拜读了2010年第3期《中国学校体育》中"‘丢手绢’还能这样玩"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感觉这是一则非常有趣的游戏,同时也非常钦佩陈老师的创新能力。"原文"中给出的游戏对象是小学生,但这么好  相似文献   

15.
<正>如同久旱盼雨露,在收到《中国学校体育》爱心游戏集后,对其中的"春种秋收"游戏进行了课堂实践,效果颇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游戏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加大练习强度和运动量,增加游戏难度  相似文献   

16.
<正>阳光体育"大课间"是过去学校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比较成熟和有推广价值的。但在当前部分学校,学校体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场地器材缺乏、体育经费不足等,使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兴趣和动力不足,教师、领导的缺席,让大课间的安全管理成为隐患,部  相似文献   

17.
<正>"长江、黄河"游戏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场地布置不合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学生反应出错时,就会发生冲撞现象,甚至导致伤害事故发生。介于这种安全隐患的存在,笔者对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游戏教学时"两极"现象时有发生,即在一个游戏中,有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乐此不疲,有些学生则在场地中被"晾着",成为板凳队员。如传统的"丢手绢"、"贴人"等游戏,有的学生经常  相似文献   

19.
<正>一、"十字接力"游戏的传统方法画一个直径为10~15米的圆,通过圆心再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一个"十"字,十字线延长至圈外1米,作为起跑线和接力线。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队,各队在圈内成纵队站在十字线上,并分别面向圈外的起跑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4期李松、何中雷两位教师的精彩文章——"实心球教学组织和练习方法"(以下简称原文)之后,对他们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行为深表敬佩。并在回顾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文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与两位作者及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