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铁生一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一生之中因为身体的原因就没有几天安稳的日子,可是他没有消沉下去,他仍然活着,而且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虽然他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可是在写作这条路上他已经走得很好,并感动启发了无数人。他的坚强,是绝望之后的坚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毅力,他看见了绝望,到过绝境,所以他才走的如此坦然,他看到了一座大山,知道有生之年无论如何也翻越不了,于是他不那么急着向山顶赶,沿途一路欣赏了过来,收获还颇丰,作品丰硕,母爱温馨,爱情美好。他在他的生命之中看到了救赎之光,这救赎之路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去处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在经历不幸命运之后思考命运的救赎之路。第一阶段,通过《命若琴弦》的叙述,阐释了生命必须找寻目标,哪怕目标为空的观点;第二阶段,通过栖居在地坛中,领悟到在生命的洪流中,个人的苦难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与苏轼《赤壁赋》水与月的观点暗合。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读的美文,史铁生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4.
解读史铁生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下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摘关键词如下:蜂(雾)→蚁(透)→虫(不耐烦)→蝉蜕(寂寞)→露水(坠)。在《我与地坛》第一节第五段末,史铁生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内描绘着满园草木片刻不息、竞相生长的真实情景,用词清秀脱俗,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这是深层次的美感,也是无法用言语直述的伤感,因为这是在展露史铁生,一个在狂妄的…  相似文献   

5.
开往心灵的地铁——论史铁生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若琴弦》是标志史铁生转折性的一部力作,他的创作视点也由关注个人的困境而转向对整个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着重从希望、绝望、虚妄入笔,探讨他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6.
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诘问自己的心灵,探究人性最隐秘处。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但他依然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在当代作家中,史铁生的创作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其部分赞同基督教某些教义,即那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生共振的部分.史铁生与基督教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史铁生对“原罪“、“上帝“概念的理解与重新阐释;史铁生对爱的哲学的倡导;他的部分小说里存在一个受难与救赎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写作是他超越人生苦难的精神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9.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一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的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超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者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为“思想型作家”史铁生的意义显然是别的作家担当不了的。他从沉重的残疾肉身开始,在宗教神性光芒的照耀下,勘悟人生真相,追问生命终极意义,寻找灵魂救赎之路,视“过程”为“圆满”。在世纪转型时期,史铁生的存在促使我们返观:我们的生存方式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缺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越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形象。  相似文献   

13.
14.
路遥和史铁生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最有亲切感的作家,他们都能够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种具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观照,对于他们来说,文学创作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之道而是一种寻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因此.他们的创作也堪称”用生命来写作”。本文力从路遥,史铁生其人其文出发.从他们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对陕北方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爱情与婚姻在史铁生“心魂”的执着追问下焕发出奇异的神彩,他认为“残疾与爱情是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爱情既是人的孤独体现,也是对人类残疾拯救的途径。他常引用圣经原文,以之为比照、映衬、要求,试图印证爱情与婚姻在上帝的原初设计中是统一的,男女只有在心魂合一中方能体味到爱的真谛,以此纠正人的恶与疏失,暗示出理想的爱情婚姻应有神圣根基,引发人们对爱情与婚姻本原的沉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6.
当史铁生由前期的务实写作转向后期的务虚写作时,对“不确定性”的思索,成为作品的显著特征。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传统小说的动人的故事和连续的情节。在这一创作理念下,使故事情节具有共时性,同一故事情节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具有虚拟性。  相似文献   

17.
1951年生于北京的史铁生,初中未尽便赶上文化大革命,插队未完21岁便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日子。史铁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困境,残疾后的他,提出了三大人本困境,即人本来的困境,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着的这一群万物灵长;这困境是人本来的本质的困境。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之间并且无法与他们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相似文献   

18.
关于残疾后的史铁生如何走出人生的樊笼这一命题,我认为母亲的榜样力量影响更深远。母亲与史铁生一样承受着苦难,而且这苦难是加倍的,当史铁生在苦难的路上彷徨时,母亲没有被命运击昏,她在思想上无意中秉承了“慢养”的思路,态度上平静地面对,行动上用自己的双脚开拓了一条如何应对苦难的路,母亲像天边的启明星指引着史铁生迎来了黎明,而且这样的启示是“润物细无声”型的,充满着温情的。  相似文献   

19.
生理的不幸使作家史铁生有幸进入了感悟的空间。感悟使他将生命的本质在精神层次上定位,使他实现了向内心世界的回归。回忆与梦想构成了他内心生活的重要内容。靠着回忆和梦想这两支双飞彩翼,史铁生突破了肉体感性生命的束约,完成了生命本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