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它们不断从对方那里借鉴与吸收某些艺术长处,以改进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由此产生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又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庾信在梁时,赋作内容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但是,他前期赋作从形式技巧上看,行文讲求对仗不拘泥形式,用典讲究灵活而不生搬硬套,色彩明丽,音韵和谐,显示出十分明显的趣味性,分别表现为古趣、雅趣、意趣及生趣。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庾信的《春赋》反映了梁初社会繁荣的气象,表现了一种得意的升平的欢乐情绪。《哀江南赋》是一篇运用独创的史传体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就的具有丰富内容高度艺术的作品,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主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文人继魏晋文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著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进步、文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作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以四十二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他前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虽不如后期深刻丰富,但是也表现作者关心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他前期作品的风格以绮丽为主,但亦不乏清新亮丽之作。  相似文献   

6.
庾信的后期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较系统的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学思想,庾信的学观包括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前的学主张虽有继承,但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说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人继魏晋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学观念进步、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伤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庾信作为集六朝之大成,导四杰之先路的四六宗匠,入北前后两个时期的骈赋用典虽有共性,但在用典的数量与所占比例、意象范围及内涵、手法与句式、功用显现以及所产生的文本意蕴五个主要方面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这些变化是在文章功用变化、北方意象积累、北朝文风吸收、创作心态差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用典这种修辞方式在同一作家身上也可能存在变化性,而这种变化在庾信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运用得尤为自如。  相似文献   

9.
论南朝赋的诗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这一学体载在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诗化倾向。而诗化倾向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诗的发展;第二,“放荡”的抒情学观与不拘常体的呼声;第三,南朝士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与庾信因才力遭际和阅历十分相似,在诗歌创作上面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庾信由前期的清新转入晚期的忧愤深广,杜甫在转益多师后确定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二人的作品都曾选取枯树这一特殊意象托喻寄兴,蕴藏着不同时代相似的人生感慨和历史咏叹。  相似文献   

11.
庾信由南入北,屈节仕西魏,再仕北周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耻辱感。这种自卑感、耻辱感又作为创作的巨大动力,使其作品更趋成熟、完美。他由南入北之后抒写的大量乡关之思、亡国之痛的作品,既是其情感、生活巨变的强烈表现,也是其自卑心志的有力反映。  相似文献   

12.
悲剧意识是悲剧主体面对人类文化的种种困境时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忧患意识.庾信的悲剧意识表现在他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对历史、人生有深刻的反思;对天命的大胆怀疑和否定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及其在北朝处境的改变,庾信的悲剧意识逐渐走向消解与淡化.  相似文献   

13.
14.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5.
在广泛搜集和充分占有文献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近百年来海内外庾信研究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分六个专题论述了庾信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对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有待今后努力突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广泛搜集和充分占有文献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近百年来海内外庾信研究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分六个专题论述了庾信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对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有待今后努力突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庾信后期的诗文创作中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对南朝文化的反思,有对南方的价值追求、文化信仰的依恋、疑虑与不解。这种文化反思是庾信后期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接受北朝价值趋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庾信,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战乱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成果。他的文学成就,彰显着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好前景。本文从庾信的生平经历入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大融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赋家衍化了赋的形式,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充实了赋的内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赋不像赋了,因而使赋体文学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汉赋的崭新面貌。唐宋赋的诗化主要表现在形式和格律两方面。唐宋赋特别是宋赋的散文化则表现在三方面:1.韵的疏密以及押韵与否很随便;2.将赋用于说理、议论、记叙;3.不事雕琢,变艰深华美的语言为平易浅近,并将散文的气势注入其中。由此,唐宋赋创作中的两大趋势可以归结为:一是追求谨严与偶俪,一是追求自由松散;一是取法于诗,一是归靠于文,主要成就在唐的律赋和主要成就在宋的文赋分别反映了这两个极端倾向  相似文献   

20.
《竹杖赋》是南北朝名作家庾信入北后的借物咏怀之作。全以“楚丘先生见桓温”始,通篇表达了“楚丘先生”对“赐杖”的强烈反应。这实际代表着自比为“楚丘先生”的庾信与隐喻为“桓宣武”的魏、周政权的一次正面交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此赋对说明庾信入北后的仕隐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证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后人对此赋寓意的推测往往莫衷一是,竟然形成了“辞官之作”和“求官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认定魏、周逼迫庾信仕敌,过分关注庾信的“哀思”,继而推理出庾信由“哀,,到“恨”,不情愿步入北周仕途的心态,得出此篇亦为哀思之作;后认为庾信入北后因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与现实有强烈的反差,借章表达求官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