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抒发的情感有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章幅短小,却揭示了一个诗人的孤独感与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相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广袤的思维牵引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诗歌中所描述的缺乏安全感的独特感受、无人接纳和理解的单身体验,以及天地悠悠而人身无所傍依的无助状态,最终使得抒情主人公陷入了“天地一沙鸥”般的苍茫境界。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个体价值在人格自我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被毁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传达出诗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到归属感的寂寞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嘲讽。《登幽州台歌》时间刻度上的模糊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时代背景,并使文本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诗中有志不遇、忧愤不平的情感引起了古今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时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相似文献   

4.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5.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傺穷困的悲  相似文献   

6.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7.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著名诗作.此诗内涵丰富,表达诗人强烈的孤独与悲愤之情.本文选取了不同译者的英语译文,对比分析了几首译诗的风格特色及优劣得失,认为许渊冲译作体现了三美,传达了原诗空旷苍茫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唐幽州治蓟,为古燕国国都,传说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怆然,伤感貌。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古人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伸情怀的诗篇有很多。在这类诗篇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树一帜,最为脍  相似文献   

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10.
我多次读《登幽州台歌》,每次都牵动我的感情,使我一次再次地联想到陈子昂那卓立千古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些独树一帜、广启后世的诗篇.《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讨伐契丹时写下的.武攸宜靠与武则天同姓当上统帅,因不懂军事屡遭惨败.陈子昂进言不纳,又请分兵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给予降职处分.陈子昂的爱国激情遭到如此打击,此时登上幽州台而有此诗.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了当时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相似文献   

11.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刘向校书叙录,有四个争议问题:一是关于刘向校书的步骤;二是与刘向同时校书的是“杜参”还是“富参”;三是《列子叙录》的真伪;四是《列子叙录》所称“书录”问题。通过对历史献的考证辨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刘向校书过程分为七个步骤较为科学合理;二是“杜参”与“富参”应为一人;三是《列子叙录》虽有后人伪窜的成分,但并非全是伪作;四是《列子叙录》中所称“书录”,应是后人的伪窜附会。  相似文献   

14.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6.
初唐诗人杜审言一生经历丰富、交游广泛。本文着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考察他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沈俭期、宋之问、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七住好友交往的详细情况,以期进一步探讨杜审言的交游情况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位诗人,他的思想包含有儒、释、道、纵横等等诸多成分,而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点,他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长期以来,学界就这些问题做了不少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探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此,对20世纪大陆学界关于陈子昂思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呈现于谢灵运诗篇中的两种倾向——表现览胜趣和抒写寂寞心,前为韩愈所承接,柳宗元的作品则呈现出与谢氏相近的寂寞风容。从韩柳对谢灵运继承和发展的同源异质的风貌来看,柳氏独特的创作个性彰显无疑。在风光景物的地域化色彩、执郁结的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的融合方面,柳宗元皆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