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论“识”可谓详而备,他关于“识”的见解揭示了如下创作规律:1.唯物主义创作基础论;2.关于创作规律的深入阐述;3.重视作家的主观修养;4.文学贵在独创;5.创作自由论  相似文献   

2.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汉末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生机,也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陆机的《文赋》作为那一时代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源于自然的美,源于自然的情感的无限生命力量,也将自然作为品藻文学的重要标准,表现了浓厚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著作。《文赋》中所体现的文学理论是陆机对传统儒家文学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其中陆机所推崇的雅、艳之美分别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审美上,表现出对儒家文学观念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6.
《文赋》与《诗品》中的物感说主要立足于人本身,不同于前代物感理论将其落脚在社会层面。《文赋》把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而《诗品》又补充了个人遭遇这一方面,丰富了“物”的内涵,并且更加强调“怨”情对诗人的感发作用。《诗品》之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物感说或源于南朝重情诗风的影响和钟嵘对三晋法家的学术继承。  相似文献   

7.
叶燮的诗学论著《原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著作中属于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其“系统”并不是指他有一种有“体系”的方式建构了一种不落俗套的理论,而仅仅是因为他写出了有“系统”性质的著作。文章将围绕叶燮为什么抛弃中国传统的“诗话”写作话语,而采用一种“系统”的书写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末世”中的清理;二是“当时体”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辛媛媛 《海外英语》2022,(3):134-135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艺术想象论,为刘勰的神思说打下了基础。古罗马朗吉努斯虽然也在《论崇高》中专辟一章论述想象力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其对想象力的重视却一向没有引起学界太大的关注。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的想象论的各自的特点及其各自的触发机制,以寻求古代东西方想象论之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赋》是晋代陆机(公元261年—303年)的重要文学理论著述,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一篇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文章。在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机是太康(公元280年—289年)时期的重要诗人,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文赋》自序中明确表示,他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写作实践中对文章写作的复杂性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章写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即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  相似文献   

10.
陆机的《文赋》自创作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经典篇章,学者多看重《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说"。但从文本来看,"缘情"只有数句提及,"想象"主要在"其始也"一段中展开,都不是陆机论述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文赋》全篇贯穿始终的线索,因而也成为理解《文赋》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广泛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实际上,《文赋》与《文心雕龙》虽皆不遗余力追求文章之美,从而成为六朝“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明证,但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却高下有别,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其根本的理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貌同而实异。《文赋》是一首文的赞歌、美的赞歌,《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的哲学、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对学究式拈字摘句的鉴赏,批驳拘泥于陈法和陋规,重视印象式的感悟和反复的涵泳;诗歌创作应突破一己之情和个人遭际,升华为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的情感和体验.这种细读法既有对传统品鉴的传承,又充分显示出叶燮高超的艺术鉴别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13.
叶燮《原诗》的体系性在当代大受推崇,其中"理事情"概念尤其受到重视。考虑到"理事"概念本身是哲学上的范畴,本文就试图从概念移植的角度,具体分析在哲学理性力量和言志缘情的诗论传统角力下《原诗》理论矛盾的生成,并审视其得失。  相似文献   

14.
叶燮的《原诗》借鉴程朱的格物理论从主客角度论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的审美性。但由于其思想的局限,《原诗》的格物论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它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著作,陆机的《文赋》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海内外对“中国经典”关注越来越多,《文赋》在这一热潮中日益成为海外学人研究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本文借助世界最大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全球最大在线读书社区Goodreads和亚马逊图书网站及其他相关书评,考察《文赋》八个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及其接受情况,廓清《文赋》在海外的译介现状。以期反思中国典籍外译及传播过程中的现存不足,为中国文论“走出去”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6.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桉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7.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陆机《赋》提出创新,其创新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由于坛模拟创作蔚然成风,《赋》并不排斥模拟诗意而更注重辞的创新。陆机则选择与他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古诗》中进一步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拟作比起原作,情感更为复杂深沉,同时一改古诗的质朴而表现出典雅华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捌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难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