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于1978年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使人们进入了众生漂泊的时代。个别敏锐的作家,如张欣捕捉到了这种漂泊的意义,但是,她将其扁平化为社会精英的漂泊。其他反映漂泊的文学作品中,也将漂泊经验处理为一个阶层或一位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漂泊。"打工文学"的成功和存在表明,当代文学的突围应当从漂泊这一艺术母题中突围。  相似文献   

2.
《漂泊杂记》是艾芜的第一本散文集,表现了他早年置身滇缅山水奇境中的艰难生活以及同情底层人民、反帝反殖民的爱国思想。在《漂泊杂记》历经近八十年的出版过程中,出现了初刊、初版本、文丛本、云南本、文集本、小品散文本、全集本等版本,在版本的流变中,篇目不断增加,文本不断修改,这既是艺术的完善,更是时代语境以及作者思想变化的结果。《漂泊杂记》的版本变迁是一个逐渐远离《漂泊杂记》初版及其"漂泊"内涵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田汉热爱漂泊生活,既从自身经历感受到了漂泊的永无止境,又把现实生活和艺术追求结合在一起,以此审视漂泊母题,使得漂泊母题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田汉认为漂泊母题的审美特质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由,二是神秘.田汉对漂泊母题的这种开拓,强调超脱现实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为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引领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奥德赛》着力写漂泊,以奥德修斯在海上10年的旅程为主线,歌颂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是欧美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杰作,成为中世纪流浪汉小说的先驱和旅程文学的原型。从该作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奥德修斯在海上的生涯开始,“漂泊”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影响着许多欧美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在欧美文学中,也从此确立了以寻求、浪游、回归为内容的三大漂泊母题。“漂泊”便成了最好的陈年佳酿,在欧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酿造出了许多陈年美酒。其中,深受漂泊母题影响的旅程小说作家的阵容最为强大。  相似文献   

6.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7.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素以主题多元著称。但对于“漂泊”主题的书写却一直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一方面,她在对众生漂泊经历的书写中,追问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对现代人心灵漂泊困境的关注中表达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漂泊虽然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但漂泊者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1.
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易代的社会动荡,使蒋捷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抱节终身”的气节,使他义不仕元。无家可归,无处可依,使他只能在漂泊中度过余生,在漂泊中开始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他的亡国之痛,忧生之嗟,人生空寞之叹都是围绕着漂泊展开的。无奈与无依的漂泊是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七天一周期,一年十二月,转眼今年又去了一多半,又到九月开学时。回望出来漂泊的五年日子,都做了哪些啥事?有多少值得回忆?又有多少已经忘却?搜索一下记忆,只留下生活点滴。由近及远回忆,才发现漂泊这些年没有论文诗文发表,也没有什么荣誉称号,日子平平过,人生慢慢老。当年的我,去了哪里?难道  相似文献   

13.
正友人从遥远的北国,寄来一张明信片,画面上一匹骏马扬鬃,驰骋在无垠的草原和高远的蓝天下。友人说她又要远行了,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也许是属马人注定要漂泊吧,也许……友人与我同年,都属那独往独来、萍踪无定的马,总是在庸常的生活中渴望着漂泊,在漂泊的旅途中渴念着家。经历了漂泊途程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15.
从老杜笔下的漂泊意象入手,运用知人论世、整理归类的方法,通过分析他的一些代表性诗作,剖析杜甫赋予一些漂泊意象的深刻内涵,寄托丰富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漂泊     
又是乍寒的劲风劲风扯破透黄的秋夜秋夜撞开春天的心扉心扉在月夜中漂泊漂泊嵌进缥缈的天街天街闪烁鸳鸯的影绰影绰漾起心海的酸涩酸涩里捡拾凋零的贝壳贝壳在梦中漂泊漂泊于斑驳的木桩木桩可是永远的抉择 ?抉择是平凡的宫殿宫殿在角落处放歌放歌是圆圆的月亮月亮有逐步的嫦娥嫦娥抚弹淡泊的琴弦琴弦唱出真挚绝妙的音乐(本文责编 :剑男 )漂泊@徐力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是互为关联的存在.漂泊是叙事的基础,寻找则是精神的皈依,是抒情的根本.通过漂泊模式与寻找主题的契合,完成了小说叙事与抒情的交融,以诗意的声音传达着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在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式的漂泊寻找并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人类内心普遍的焦灼和困惑,因此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9.
杜甫无定居成都之念,并非即有漂泊之想,漂泊实属无奈。现实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他行踪的不定;仰赖于人的心理动机,亦是造成其漂泊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漂泊中杜甫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凭着强烈的生存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杜甫将灾难、不幸、苦难治炼成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使他的生命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人生经历中的漂泊经历规范着沈从文生命中的漂泊体验必然凝结为对生命自由和生命意义永恒的追求,幻化的沈从文的创作中具体体现为浓郁的乡情乡愁和人生飘忽、生命脆薄的感慨,精神漂泊的痛苦使沈从文在追求现实生命自由的理想的幻灭中走向对纯抽象的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