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是小说队列里的轻骑兵。因为短.写来不是很难;因为短.读来也快。相对于长篇,他似乎不需要宏大的骨架.也不需要精细的构思。但读晓苏先生的近作《吊带衫》.你会改变对短篇小说的成见。  相似文献   

2.
在细读舍伍德.安德森优秀短篇小说集《马与人》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其青少年成长和畸人故事的主题及其产生的深远意义,并对其语言、结构、修辞和叙述手法等进行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最近,著名武汉作家晓苏推出了他的又一新作——短篇小说集《吊带衫》(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堪称当下校园讽刺小说的新收获。十年前的1998年,晓苏出版了第一部大学生活小说——长篇小说《大学故事》,以“审丑”的视角与“黑色幽默”的笔调描写世纪末怪诞离奇的大学校园生活景观,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红以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闻名于世。而其于1938—1939年间在重庆连续创作的一组短篇,即后来以《旷野的呼喊》为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却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鉴于此,以该小说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对抗战题材的特殊处理,对小人物心声的体察,以及对常与变下世态人心的展现,进而论证其在萧红创作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晓苏来说,他的大学校园题材小说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校园小说,特别是不同于那种青春版的大学生校园小说。立足于审丑是晓苏校园小说的基本特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或场所,高校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因此也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在美丽的高校校园里,不乏一曲曲充满昂奋基调的奋进之歌,不乏众多清新亮丽的精彩画面。然而,缘于特殊的写作视角,这些不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关注点。相对于对校园生活的歌颂,晓苏更着意于校园问题的曝光。  相似文献   

7.
怀着敬慕的心情,翻阅了蒋子龙的《饥饿综合》这本短篇小说集,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这些故事一个个似乎荒诞离奇,却又感觉分外真实。这大概是作者选取了一般读者习惯接受的形式来写这一个个怪诞的故事的缘故吧,因而怪事不怪,怪得有理,似乎真的一般。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说过: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读者可以透过嬉笑的文字,读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王立纯在《〈庆典〉创作谈》中写道:“面对世界的苦难,幽默便是一大哲学。”王立纯在小说中以一种达观的乐感精神超越苦难.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荒诞。  相似文献   

9.
三十余年来,黑龙江作家人才辈出,风流蕴藉,像张抗抗、梁晓声、迟子建、李琦、贾宏图、阿成等作家曾经用他们的如椽巨笔,描摹了龙江大地的壮阔景观和优美心魂,为全国文坛贡献过一部部既富有人文精神又独具地域色彩的精品力作,为龙江当代文学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尊严。鸟瞰黑龙江当代文学的整体版图,  相似文献   

10.
卡佛最令人着迷的是他的身份。他不像托尔斯泰、霍桑等出身高贵的作家——其个人生活无法让普通读者接近.如果避开他小说家的身份不谈.生活中的卡佛可能就是个酒鬼、投资失败者、婚姻抛弃者……他融入美国当下中下层的市井生活——开一辆破车,有三五个好友,玩世不恭,朋友间还吵吵闹闹.不同的是他既是这些生活的展示者.同时也是这些生活的记录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云南青年女作家白山的小说《会唱歌的老屋》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2.
李群 《文教资料》2008,(4):26-28
<活着>是余华创作道路上带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以其悲悯精神的传达和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也被批评界指责为是一种消极的活命哲学的宣扬.面对苦难究竟应该忍耐还是抗争,余华给出了他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龙伞》是我国一级作家王立纯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问世伊始便受人瞩目,还入围了茅盾文学奖。无论最终获奖与否,入围本身就是对一部作品乃至一个作家的莫大肯定。小说用几十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黑土地上的一个县城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十几个人物的风风雨雨、浮浮沉沉。在此小说中,王立纯继续了一贯奉行的小人物大历史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从创作动机、作品内容、思想情感的角度解读《云兴街》。《云兴街》是鸿篇巨制,这不仅是篇幅的直接体现,而且是内容的丰富、结构的宏大、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刻。作者在书写故乡时,饱含激情,豪迈的赞美故乡,同时也客观冷静地看到故乡的苦难,抒发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曹文轩的《草房子》具有一种悲悯之美。作者将悲悯这一与文学的生命休戚相关的永恒命题带入了我们这个情感逐渐凄清枯寂的年代.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矛盾对抗的构建,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美、人战胜自我的“灵魂”美、人面对自然的“悲剧”美,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情怀,感动着今天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李照 《现代语文》2006,(1):104-104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种怪异的感觉:书的封皮封底都是山水风景,一片苍茫的山野之色,可偏偏起了个名字叫做《红牛之吻》。书的作赵振泰是我多年的老朋友,60年代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他热爱学,热爱教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直以教书和育人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和动力。以学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他最大的梦想。他退休之后才有条件重拾少年的梦,开始写作。本书是他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怎么会将“吻”这种散发着时髦热俗之气的字眼用在书名之中呢?仔细翻阅后,我心释然了,原来此吻非彼吻,它“并非时尚女郎的浪漫之吻,较多苦涩和沉重,是山野老牛的土气和汗味,是实实在在的泥土”。  相似文献   

17.
邱丽平 《大学时代》2006,(10):29-31
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精心构筑的一隅精神家园,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淳朴的湘西传统文明正遭遇现代文明的无情解构,作家的理想家园正在走向陌生而远去。作家对古老湘西传统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惋惜、悲哀及怜悯。  相似文献   

18.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由拉斯柯尼科夫、索尼娅、马美拉多夫等人联袂演绎的一场悲剧,他们所受的苦难,使我们的灵魂受到剧烈震荡,在精神上感到极端痛苦。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源头并非仅仅是小说中主人公物质上的贫乏,更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沦陷。自称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以表现人心灵的现实为主,通过身临人心灵潜在的“地下室”,目睹其剧烈的震荡变化过程,在悲剧中窥视到一丝希望和新生。  相似文献   

19.
黄海林 《文教资料》2007,(24):96-98
本文从人物遭际、创作心声、生活体验等方面考察《雷雨》,认为作品蕴含着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的主题。作者因发现人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残忍,由此而产生痛苦,生出怜悯和悲伤之情。作品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体验残酷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历来被人们看作一个利欲熏心和人性泯灭的“恶”女人,她的乖戾、阴鸷让人不寒而栗.殊不知她只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被戕害者,是被封建势力摧残以致灵魂扭曲的可悲者.文章从女性畸形的生存状态、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以及无法挣脱的封建礼教等诸多因素来探析曹七巧疯狂变态的深层原因,以悲悯之心解读中国传统女性的凄怆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