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发端的一九一四年就未来派诗歌发表的评论《词语之复兴》中,对作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陌生化问题,作了纲要性的阐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更新感觉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人感到石头是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归属于文学语言的理论范畴。即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一个文学主张,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常见的事物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产生了所谓“自动化”的现象。而艺术则不同,它应当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这种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人知道这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艺术技巧。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发端的一九一四年就未来派诗歌发表的评论《词语之复兴》中,对作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陌生化问题,作了纲要性的阐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更新感觉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人感到石头是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足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过程。怎样使文字以特有的形态成为文学作品 ,一直是恒久常新的话题。 2 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谓独树一帜。该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人们对于周围事物久之都会习以为常 ,视而不见 ,人的思想行动也随之会“无意识”和“自动化” ,这样下去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他强调 ,必须通过艺术的手段把人从这种“无意识”和“自动化”中解救出来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为了感到事物 ,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 ,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 ,是使形式变得…  相似文献   

8.
所谓“陌生化”理论 ,由 2 0世纪 2 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 ,并在其《作为技巧的艺术》中作了具体论述。他强调艺术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受 ,他说 :“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该理论主张艺术的创造性和新奇性 ,以新形式表现旧事物 ,以新眼光看待老问题。笔者认为 ,若借鉴运用陌生化理论来指导学生作文 ,对作文语言、构思、选材等方面的创新都具有一定价值。一、运用陌生化理…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多&#183;什克罗夫斯基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求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一般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即事物内部固有的必然联系。教学的规律则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可知的。只是由于考察事物规律的角度不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谓“立体教学”,目的就是探究教学自身的立体性。一、艺术给予我们的启迪艺术在教育科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谓教学艺术,是指创造性地综合利用其它各种艺术,创设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艺术同源。各门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机的联系。摄影艺术上讲“立体摄影”,绘画艺术上讲“立体图”,建筑艺术上讲“立体桥”,音乐艺术上讲“立体声”,……教学艺术上是否也应具有“立体感”呢?其实,“立体感”正是教学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焦点”。(基于以上思考,我总结了《“立体  相似文献   

11.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12.
老舍观察、感触事物非常精细。他认为:“写家们要心细如发.象女人那样精细”。“心细如发”,大抵是艺术家们感触事物的共同特点.但是,老舍的“精细”又大不同于别的作家,他有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欲从老舍感觉事物的方式,感觉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知觉能力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他小说中感觉世界的构造形态。一“感觉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脑的手段”。②老舍的艺术感觉不单单是“环境刺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概念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起初主要是作为俄国形式主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后来发展到整个学艺术界,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化技巧就是将熟悉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经验.经过艺术家的处理产生的艺术形象以异于熟悉的面孔呈现在观面前。对于学创作,通俗地说.就是让表达异于常见的形式,使表达的内容,给读以从未谋面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形式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直观方式。艺术也是如此,艺术首先在形式上能与那些非艺术的东西区别开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形式。而透过事物的形式,研究事物的内容,研究事物的特殊矛盾和发展变化规律,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内容简介:《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怎样看待概念本身的性质,关系到对逻辑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问题。我们看到一般流行的逻辑教科书都把概念定义称为“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 首先,“本质属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不能随便用其中的一个去限定另一个。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原因。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使事物得以存在并推动事物前进的根据和原因,因此,本质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我们对于艺术的分类研究,就是要分别把握各门艺术的“特殊点”、“质的区  相似文献   

19.
文体界说     
古往今来,优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划分归类以便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用什么作为划分文学作品的依据和标准呢?我以为这个依据和标准就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意义。 黑格尔说:“内容非它,乃形式之转化,形式非它,乃内容之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善融和,即形式意义的客观存在。将事物分裂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是可行的和有利的,但只有达到对事物形式意义的理解,才算是认识的最终“化境”。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也不例外。西方一些文学批评家就较早地意识到文学的“形式”问题。他们认为形式就是“完成了的内容”,亦即艺术。例如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苏姗·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形式”;米·巴赫金说:“艺术形式并不是外在地装饰已经找到的现成内容,而是第一次让人们找到和看见内容,借助艺术形式,作家将经常第一次看到生活所显示和暗示的东西”。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不经意地触摸到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了。1917年,年轻的俄国理论家谢夫斯基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它使本世纪文学理论发生重大变化。他认为文学问题,不仅是写什么,而且是怎样写的问题,就小说而言,从叙事学的立场看,不仅是“故事  相似文献   

20.
所谓“唯关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善良挥洒生命的绿色使人类心灵复苏,于是善与恶之上辉煌着爱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