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各个哲学学派都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它既是各社会集团、派别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也是其政策的所谓人性依据。应如何为政,如何施教,须先看人的本来状态如何,于是对人性的研究颇为重视。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所提供的哲学体系,以其多方面的理论创造,对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都有所发展,而其中关于性和习的论述,也确有发前人之未发的独到之见。本文试图从其“性日生日成”、“习与性成”和“继善成性”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希期得到同好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知行     
  相似文献   

4.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强调“师必因材而授”,“因所可施可授而使安习之”。教师对学生必须因材施教。认为:“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具体异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一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教者要想办法去导引学习者的长处,使他能顺利成长;要克服学习者的短处,使其走上正道。他认为教人先要看学生的才能品质,再看志向。而后看努力与造诣如何,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曲尽人材,知这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者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施教,要就其“可  相似文献   

6.
明末遗民王船山大量独具风格的闲愁词,具有忧生之嗟、企羡与失落两方面的内涵,真实再现了船山心态,是对船山思想人格的阐释,真实感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王船山从人必自利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均天下的分配观、俭奢有度的消费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理论为分崩离析的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有益的社会改造措施,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已经具有十分明显的近代社会启蒙性质,标志着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缘情”与“言志”是两种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的创作主张。《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乃是这两种主张的滥觞。但在魏晋以前“缘情”说与“言志”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可以把二者看成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这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因此,这里指的“情”并非文学创作中的情感。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于是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正式产生。这里的“情”才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干芳春”的悲喜哀乐之情。尤其是在刘勰提出“人禀七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豪杰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豪杰人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王船山立足时代前沿,全面阐释了"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的观点,他的豪杰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知行观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朱学有所不同,王阳明出于对当时流行的知行不一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学侧重于身心性命的修养,主张人心向善,并以良知为本体,凸显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行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题 ,但毛泽东知行思想又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其独特的知行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将“大公至正”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要求为官者“以义制我”,关注“民之生死”,谨防以道德为旗号来攫取民利,“独灭裂小民而使之公”;为官者的仁爱之心是践履“公天下”原则的心理基础,而君主摒弃“一姓之私”.方能与臣下坦诚相待,同舟共济;为官者谨守道德,“躬行于上”,才能服众抚民,才具备为官掌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官德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继承德家伦理思想,把儒家道德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要求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无私忘我,积极奉献,为国家民族立大志,建大功。这种道德价值观,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两方面。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是人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道德与利益究竟何者更为重要。儒家认为道德对调节社会生活,使之保持良好的秩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就可以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儒家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政治活动伦…  相似文献   

15.
当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的远离与回归以德育人本是中国固有的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或者说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使得教育开始转向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工具性的人为重的知性教育,知识成了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压倒一切的重要目标,在知识教育的话语霸权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种为知而知,全然为知的教育的后果很快就变得很严重了。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活指导和精神卫生运动无疑是对这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的教育的反叛,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美学思想同欧洲的鲍姆嘉通很是接近,王船山能以美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考察社会现实的真善美,并且也以人性为本去审视饮食美学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艺术美的理论研究的建树为高。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坚持儒家文艺观,认为诗歌越古越好,诗风每况愈下,今不如昔。他的诗歌退化论偏见,与其诗论及诗歌评论标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19.
王船山审美移情观是基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哲理,而西方移情论却是构造在人与自然冲突中的一种诗意理想。由于移情表现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审美表现上的诸多差异。但殊途同归的是,不同的移情表现却认同了审美表现的共同目标,即“物我同一”、“情景互生”,主体生命情调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在一个对象生命化、主体对象化的美学境界之中。本文着重探讨了船山移情发生的心理过程及表现层次等理论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船山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德育中的知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人先育德,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公理。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德育却在当今公私关系的剧烈变化中显得日益薄弱。追究起来,导致德育日益薄弱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从学理上真正弄清德育中的知行关系,从而误认为德育中知的教育没有问题,行的教育存在问题。实际上,当今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