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萌 《天津教育》2013,(15):51-51
语文学科具有“文化性”“思想性”“感情性”等特点,人文性较强,程红兵在《语文人格论纲》中也提到:“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的人格教育。”作文教学中蕴含得天独厚的人格教育因素,是生命思想的表现形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人格现状,在传授给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促使其健康发展。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聚讼不已、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未停息。然而,细细想来,人们的观点——这里指讨论中占主流的又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工具论”和“人文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说来,“工具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强调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但一般并不否认语文课要渗透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的两个方面。这是首次将人文关怀拓展到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同时解释为思想性、审美性和文化性都属于人文性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劳动者,应该注重从人文角度驾驭课堂活动,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让语文教苑的奇葩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晓宁 《江西教育》2004,(13):65-66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陶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应更多地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向教育对象生命个体的“内向发展”。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界流行着一句很经典的话: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借助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的精神家园。当教育的行为使学生的生命得以润泽,进而达到了应然状态时,语文教学也就实现了它的终极目标。生命的应然状态是指生命的最高质量状态,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内涵。  相似文献   

8.
冯家传 《新课程研究》2006,(10):66-67,65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改变是令人欣喜的,成效是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逐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得到重视与落实。但在一个追求形式创新、关注人文性的思想浪潮影响下,有不少课堂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走偏了方向,走向了热热闹闹的课堂,多媒体当道的课堂、多种教学手段堆砌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抛弃了语文教学优秀的传统,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一语言学习、训练与感悟,导致语文课严重走样,重度变味。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文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就语文的特点来说,单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字、词、句、篇章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这是因为作为语言材料的字、词、句等同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比如“牺牲”和“毙命”同样表达死的意思,却有褒贬之分,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含义;同样是“笑”,有“冷笑”、“鄙笑”、“狂笑”、“欢乐的笑”等等,各种笑都表达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可以说语文就是美学的载体。同时语文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内涵丰厚的艺术魅力对少年儿童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尤其要注重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1.
一、新大纲与语文教育的性质   新的教学大纲的第一句话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即是肯定了语文的另一属性“人文性”。因此,“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个属性。应该说工具性是就其手段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或者说,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结果。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 ?人文性即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以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偏面性;往往只侧重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未能注重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最为明显的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只侧重于语言知识的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对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生命回归,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次深刻革命,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则是一次全面挑战。“对话”的本质,就是要还语文鲜活的生命本源,激活学生的主观世界,从教材中引发多元反映;就是要把课堂中的“思考权”“提问权”“争辩  相似文献   

17.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曹卫民 《学周刊C版》2011,(9):117-117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语文或者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对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美育教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和语文一样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美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英语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人文性的两个维度 在一种较为宽广的视野上,人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存在着两点基本共识,这就是判断“语文”的两个基本命题:a.语文是一门课程;b.语文是一门课程的名称。a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实体指代,b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符号指称。正因为“语文”的这种既能指“名”又能代“实”的双重特性,导致了人们在论及“语文”的诸多问题之际,常常会“各言其是”,在“人文性”问题的探讨上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