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粤港澳高等教育协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粤港澳三地经济上的合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贸易来往,发展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制造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的合作。随着“金三角”地区企业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港澳的经济地位必将稳定的发展,三地经济的发展将日趋一体化,并在环太平洋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她的咚咚脚步声已侧耳可闻。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主权的回归,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当我们考虑广东省要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时,就不能不把与港澳高等教育的合作放在整个系统里去考虑。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百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粤港澳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各自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教育思想、管理体制、发展程度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相互的比较、借鉴、交流、学习,是达到优势互补、克服劣势、携手共进的基础;而优势互补,又是实现对接的…  相似文献   

3.
CEPA与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旨在加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的CEPA计划,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层面。CEPA签订后,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将会越来越密切,它必然要求建立粤港澳高等教育制度化合作的机制。这一新机制一旦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虽然彼此相邻,但是社会制度迥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港澳教师教育合作历经试验探索、全面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教师教育合作的协同发展,粤港澳三地在合作体制与制度、合作方式与途径及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基于培育港澳青年学子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紧迫性,以及打造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南方教育高地的现实需要,未来粤港澳三方将进一步协同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搭建四大平台和优化六大机制。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是协调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双循环的联通桥梁、是助力国内大循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畅通国外高等教育大循环的关键环节。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面临国际化教育需求增长与本土国际化教育供应不足、国际高等教育大循环不畅与国内高等教育大循环参与不足、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间的内部要素流动不畅,办学面临制度两难等挑战。未来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发展应当坚持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为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大循环创造良好条件、以国际教育示范区为标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本土国际化水平、立足本土需求,提升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合作:广东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分析了近30年来广东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四次有益探索,提出了粤港澳合作是新时期广东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新突破口的观点;并结合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分析了三地加强高等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应当由目前的自发松散状态上升到制度化层面,以形成广东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香港、澳门同广东有悠久的历史联系,粤港澳三地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弘扬这种精神,对港澳顺利回归是一种革命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已发展到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进一步促进这种联系,是全面落实“一国两制”战略,实现祖国统一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一政策的出台,粤港湾三地间的合作关系也愈来愈紧密,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展频率也变得更加频繁,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三地学校之间的合作同样事关重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古诗词值得称道,因而在港澳和内地间被广为传诵,在文化上激发了精神上的共鸣。令人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学校的古诗词学习只是局限在教材范本内,教学手段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州市毗邻港澳,三地间使用着共同的方言——粤语,粤语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的粤语词汇中,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法权关系复杂多元的现实。粤港澳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法权特征是:“政府主导+院校有限自主”“院校高度自治+多元共治”“院校自主办学+辅助监管”,三地高等教育治理运行存在自上而下垂直治理、多元平行共治和松散辅助监管的现实差异。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优化应基于法权场域、法权主体、法权关系、法权本质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包括:坚持“一国两制”框架下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深化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扩大湾区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协同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探索有限政府、有为高校、有效社会(组织)相结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更加深刻的共识和互信,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是港英当局和澳葡当局分别在香港、澳门加强殖民统治,推行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又是港澳中教育勃兴和粤港澳中教育交流加强的时期。促成这一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解放斗争,它深刻地影响了粤 港澳三地教育交流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三地教育的进步。粤港澳中教育的交流,为港澳中教育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与粤劳动力资源开发文/葛国兴粤港澳三地由于山水相连,文化语言相通,改革开放以来,经贸、技术、信息等交流的合作日益紧密。港澳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管理等弥补了广东的不足,而广东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廉价土地,则成为港澳制造...  相似文献   

12.
试论CEPA背景下粤港澳高校的功能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EPA框架下,粤港澳三地经济迅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必须有教育的支撑,特别是来自于高等教育的支撑。开展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挥自身的办学特点与优势,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敏  黄腾 《科教导刊》2019,(11):5-6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强化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这些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的构建,作者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入手,对其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构建,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希望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创新模式构建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随着“九七”、“九九”的到来,粤港澳三地经济一体化,在金融合作方面必然会出现关系密切新态势。指出了如何构建粤港澳金融合作新体系及其措施,以便在21世纪继续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广东经济金融国际化,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2021年,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由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从方向引领、战略抉择、价值审视、经验共享、学理透析和实证取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CEPA条件下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合作目标、合作的教育层次与教育类型、合作方式三个方面,探讨CEPA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1997年和1999年,我国将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广东、香港、澳门这三个地区建立有机联系,特别在高等教育方面。港澳两地协作仿效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粤港澳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高等教育的联系和协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阔学术视野,对各自的教育和科研势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制订和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总格局中,如何充分考虑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吸取有益的成份,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题。二、粤港澳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协作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点,从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现象及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互补性,并指出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化需特别重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成为新时期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点。通过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促进要素在网络问的自由流动,从而提升了区域的动态竞争优势。目前,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合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仍有待改进,以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增强三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区域高质量双创人才是促进区域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该研究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探讨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聚焦“高校-企业-政府”三大制度性主体间的互动网络关系。通过调研发现粤港澳三地府际间缺乏实质性制度化“双创”政策共享机制,高校双创组织机构之间以及其与政府和企业双创基地之间互动较弱,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该文从政策协同、校际协同、产教协同三个维度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