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顿(1643~1727),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两年后,母亲再嫁,牛顿就由外祖母抚养。少年时代的牛顿性格内向、腼腆、孤僻、沉默寡言。他很聪明,但上课不大专心听讲,喜欢搞一些小工艺品。外祖母对他很疼爱,有时给他一点零用钱,他决不乱花,省下来买些锤、锯、刨等工具和制工艺品的材料。有一次他制作了一个小水车,课间休息时,安放在教室后面的小溪边,溪水一流动,水车就不停地转动起来。在溪边观看的同学齐声叫好,牛顿心里非常高兴。班上有个绰号叫“大块头”…  相似文献   

2.
1642年1月4日,牛顿(1642-1727)出生在英国的沃尔斯索普村。但他还没来到人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家庭生活的重担,就由他母亲挑起来。难啊!在牛顿两岁左右的时候,他母亲改嫁了。从那以后,牛顿就由他的舅舅抚养着。  相似文献   

3.
164 2年 12月 2 5日英格兰东海岸中部林肯州格朗达姆镇南 13公里的乌尔索浦小村子里 ,诞生了一个只有三磅重的婴儿———牛顿 .牛顿是个不足月的遗腹子 ,父亲是一个农民 ,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 .三岁时母亲再嫁于牧师 ,他由外祖母和舅父收养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 ,12岁进入格兰瑟中学 ,他对功课无兴趣 ,成绩低劣 ,被同学瞧不起 ,经常受到欺侮 ,使他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到极大的痛苦 .两年后继父去世 ,母亲带着两女一男三个小孩回到老家 ,生活十分艰难 ,一次牛顿把自己做的小风车拿到学校给同学看 ,突然一位同学夺去风车 ,扔在地上 ,连连踩踏 .通…  相似文献   

4.
让母亲骄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史铁生《地坛》那一年,我读小学三年级。像所有的乡下孩子一样,我也每天大清早便背上了心爱的小书包去上学,放学了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帮着母亲做农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过世得早,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守在一起孤苦伶仃地过日子。很小的时候我便已经懂得,我该用我嫩小的双手为母亲分担一点忧愁了。  相似文献   

5.
一、“还是读书好”:我的少年时代我出生在湖南湘西的邵阳地区洞口县(原属武冈县)黄桥镇。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租来的小房子里面。我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父亲在商店里当了两年学徒,刚刚出师,自己做一点小买卖。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母亲老是带着我到外婆家去,所以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里长大的。我外婆又善良,又能管家。我从来没见过外公,他很早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是一个有趣的家伙。怪异得无法形容。叔本华一辈子“无母,无妻,无子,无家”。当然,说他“无母”不是说他和孙悟空一样,生自石头缝。主要是因为他相当的怪异,他的母亲简直无法忍受,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他与母亲彻底决裂,此后, 直至他母亲去世的三十年里。他们一直没有往来。  相似文献   

7.
牛顿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的出生甚至就带有传奇性。1643年1月4日,牛顿在英国英格兰的林肯郡的偏僻农村——乌耳索浦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了,英国著名诗人波普有一句诗说道:“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牛顿降生吧!’”。牛顿的父亲在结婚后仅几个月就去世了,留下了怀胎仅3个月的牛顿。牛顿出生时才3磅(1磅=0.907市斤)。接生婆说,我简直可以把他塞到奶瓶子里去。她没有料到他能够活下来,更没有料到他能够活到85岁高龄,而且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芬芳     
数星期前,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了,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个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我给你们的米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家共有10个成员,这样一来你们一家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  相似文献   

9.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了。事前没有一丁点儿征兆,一夜之间,他就睡了过去。留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只上过一年学,没啥文化。父亲的去世,对我们打击太大。母亲从悲痛中走出来后,毅然决定做豆腐卖养家。她说把我养好,教育成才是对父亲最好的爱。送我读书,这是一个农村普通女人最伟大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串珠联想由一个感知点延伸开去,将有关的人事物贯穿起来。这种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联想点总是在两个以上,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展开逆时联想,从“我四五岁时”开始到母亲去世前一年“仍不辍劳作”为止,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留在“我”记忆中的珠宝贯串起来。这是纵向的串珠联想。  相似文献   

11.
我读过许多好书,有《牛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等。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牛顿》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牛顿的一生。牛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五岁时又跟别人结了婚。从此,他和外婆在一起生活,养成了内向、沉默、孤独的性格,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呆子。但事实并不如此,他其实是个内心充满好奇和善于思考的孩子,喜欢读书和做手工。他上小学时,在路边看见了一架风车,心想,风车是怎么转动的呢?于是,他跑回家,在房间里连续待了好几个小时,用纸做出了一架风车。但是,这架风车靠风才能转动。他把  相似文献   

12.
牛顿(1643-1727),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缔造了经典物理运动理论世界,开创了现代数学新纪元,集天文学之大成于一身。他的伟大成就,正如爱因斯坦在1927年纪念牛顿逝世200周年时所赞扬那样:“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1求学历程牛顿出生前的三个月,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两岁那年,母亲改嫁给一位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资质  相似文献   

13.
每到夏天的清晨,我家院子里就开满了南瓜花,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母亲一见到金黄的南瓜花,就会哆嗦着嘴唇说:“那时候,我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长到9岁,就跟母亲下地干农活。每逢暑期开学,看到儿时的伙伴背起书包走进学校,我就眼馋得在家里整天哭闹。母亲拗不过,就带着我到邻村丁校长家里打探消息。丁校长以前是位私塾先生,心地特善良。母亲把我领到丁校长家,丁校长一见了我们娘儿俩便责怪起母亲来:“你……今年再不上学,就要超龄了!”母亲没有吱声,但眼圈却红了。其实哪能怪母亲呀,我父亲去世早,母亲终年为一天…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溅,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着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实自然又不落俗套。全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母亲生前与母亲去世之后。在叙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十岁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  相似文献   

15.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特雷莎修女讲的那个故事: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经数天没有吃东西了,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经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了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并且你们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只回答了一句话:“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个故事中的母亲,给了我们关于分享的最高规格的诠释,因为她的回答还原了生命原来的亮丽底色,并让我们知道了,分享在本质上是生命的一种相濡以…  相似文献   

16.
走近安徒生     
从前,有一个穷孩子,父亲去世后,留下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一天,他去见王子,请求赏赐。他满怀希望,给王子唱歌,朗读剧本,等到王子问他要什么的时候,这个大胆的孩子说:“我想写诗和剧本,而且想在皇家剧院演戏。”王子把这个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8.
<正>1高三暑假,我跟以往所有假期一样,到乡下和老人们一起生活。临行前父亲特别叮嘱我多陪奶奶说说话,不仅因为这很可能是我在家乡度过的最后一个假期,更因为一个月前,爷爷去世了。爷爷是在地里干农活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当时他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尸体在稻田里躺了一个钟头,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目光     
我曾经看过两则小故事,一则是斯大林母亲的故事。1953年,斯大林在豪华的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垂垂老矣的母亲。母亲问:约瑟夫,你现在究竟做什么官?斯大林说:你还记得沙皇吗?我现在差不多就是沙皇了。母亲大笑,说:其实我想让你当个神父。另一则是杜鲁门母亲的故事。当杜鲁门首次参选并一举成功,成了总统时,消息很快传到家乡。乡亲向他母亲祝贺:“太好了,您真应该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他母亲微笑着平和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值得自豪的孩子。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在一个淳朴的母亲眼里,一个神父与一个国家最高领导没有什么两样;在另一个…  相似文献   

20.
弟弟出生时左手缺一截手指,落得“九个半”的一个绰号,和别人打架也大多因别人嘲笑他这个的结果。母亲身体不好,干农活时我是她的主要帮手,而弟弟往往只凑个人数。父亲在县城里上班,离家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还要翻过两座山头,所以回来得较少。父亲常教导我,弟弟的手有缺陷,和他相比,我算是幸运的,有什么事情不能让着他呢?我初中毕业那年,母亲再一次病倒了。父亲急匆匆赶回,东奔西跑治好母亲的病后,家里积蓄也一干二净了。看着父亲憔悴的脸,我提出让弟弟读书,我到父亲工厂里学手艺去。父亲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才说“:好,我也想提前退休,你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