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教学目标1援学习生字11个,其中会写9个。能正确理解和读写下列词语: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2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5.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数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有不少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地方.后来在上此课时,进行了新的探索,效果颇佳,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迂的《史记·廉颊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精读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一脉相承,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亲近名著.得到文化精华的滋养。  相似文献   

8.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数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有不少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地方。后来在上此课时,进行了新的探索,效果颇佳,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一、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我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得多、内容分析多的毛病,坚持以读为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读的训…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扶学。细读“完璧…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改编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保留了原作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课文情节曲折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人物之间、事情之间的联系复杂,形成交叉关系的因果链,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特点。一、整体感知探因...  相似文献   

11.
课文《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组成的。教学时我采用“讲→议→练”三步教学法,收到了课堂气氛活跃,长文短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内容 读课题后提问:文中“将、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 ,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种先进的思想落到实处 ,让它成为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要求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些探索 ,下面就以《将相和》一文的教学过程为例来谈一下。一、朗读体验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在影碟、图片、网络等图视传媒正在改变学生阅读习惯的今天 ,学…  相似文献   

13.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4.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将相和》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是: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实录《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课文。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总留给我相同的印象:蔺相如有勇有谋,胸襟宽阔,一个坦坦荡荡的角色;廉颇一介莽夫,居功自傲,虽能负荆请罪,但总令人觉得他是起衬托作用的反面人物。而最近听一位老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一课教学浅谈东北师大附小罗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将相和》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蔺相如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被封为上卿的过程,以及因为职位比廉颇高而引起两人的矛盾,引出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蔺相...  相似文献   

17.
周楠 《小学语文》2014,(10):35-37
【教学目标】 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璧”。  相似文献   

18.
19.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是以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写出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赞扬了廉颇深明大  相似文献   

20.
《将相和》(六年制十一册21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教学本文,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抓住文中“骗”、“逼”、“避”三个字,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训练项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突出以“骗”应“骗”“完璧归赵”这则故事,首先揭示了秦国自恃国力强大,设下骗局,说用十五个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