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三维健康观:“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曾德志 《新疆教育》2012,(19):136-136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健康的人格,做一个健康的人。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占首要地位。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也才能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本文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把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李宁 《华章》2013,(20)
文章从五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包括:提高体育老师本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灵融入,把“要我学”改为“我要学”;运用回忆技术动作组织教学;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圆满状态”。过去一提到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于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上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的教师角色中,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受(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应该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呵护,正确地引导他们实现心理健康。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有:1.思维异常。这些学生大多有…  相似文献   

6.
健康不仅包含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身体锻炼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自觉行为。所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同为德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方面。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调节,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健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都对初中学校的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内容不应仅限于薄薄的课本上,应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发达影视媒体和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对育人材料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顾德美 《考试周刊》2011,(85):218-219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才能健全发展,才能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心理,是每一个教育者要面对的课题。作者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寻找良策.把“爱满天下”“五大解放”“教人做人”“生活教育”等思想与现代的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方法,并且把它们贯穿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许多大、中、小学纷纷开设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举措。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班主任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要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重任,前提是班主任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新课程标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程中”。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学生能在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时,就一定会产生健康的心理;反之亦然。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她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以情悟情,以心契心。在这种情境的教学中,学生快乐着,教师快乐着。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就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快乐洒满课堂。语文是一幅幅阿娜多姿、色彩明艳的画;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传承“母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因此,如何在中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4.
雷艳华 《教师》2010,(13):39-40
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情感和身体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到某一高度后,心理素质就成了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班主任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担负起把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首先应当是一个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5.
雷晓莉 《教师》2020,(7):72-72
在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品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兼修的新时代“少年工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多变的21世纪,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小学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渗透呢?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里都是父母的宝贝,再加上部分家长的溺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处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的整个空间。把让学生拥柯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顽强的意志,让每位教师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让“健康心理”成为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段时间里,在很多人的头脑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疾患的学生,忽视学生群体,以至没有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则指出,“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要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体能练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心理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