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氮污染的来源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族的成员包括氨、硝酸盐离子和氮氧化物。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含氮化合物产生的。大气中的氮在高温下能氧化成一氧化氮,进而转化为二氧化氮。火山爆发和森林失火  相似文献   

2.
在新编高中化学《必修》课本第一册168页指出: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并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易溶于水。就这些问题来讲,学生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初次接触,比较陌生,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进行演示。教师讲课时...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某些基本性质.2.通过氮的氧化物间的转化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且学会运用化学平衡原理来解释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氮的氧化物对环境污染及硝酸工业制备原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及环保意识的教育.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部分性质.难点:氮的氧化物间相互转化关系.三.教学手段及实验器材:1.演示实验:集气瓶、氧气、针筒、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紫色石蕊试液.2.录像:针筒实验(…  相似文献   

4.
1.渗透法渗透法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讲氨的性质时,课本中写到“在放电条件下,氧气和氮气能直接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化合成二氧化氮”。因此,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一氧化氮产生,但对它们是大气污染物这一事实未加说明。若能结合环境保护知识,补充氮的氧化物是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高温,高温条件下与教材中谈到的闪电一样,都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们不仅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将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和性质。实际教学中实验过程出现了意外,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现行3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化学1》进行分析,发现没有一本教材对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相互转化实验进行整合性设计.人教版教材对硝酸与铜的反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的反应没有呈现实验装置,对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只是在科学探究栏目提出如何尽可能提高转化率的问题;鲁科版教材对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的反应、硝酸与铜的反应提供了实验装置,但实验时易造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的泄漏;苏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反应的实验装置,虽然提供了硝酸与铜反应的装置,能实现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但不能证明反应生成了硝酸和一氧化氮,且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繁琐,需要先组装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整合实验.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大气监测实验项目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在大气采样过程中用到固体试剂三氧化铬(CrO3)作氧化剂,将空气中的一氧化氮(NO)氧化成二氧化氮(NO2),而三氧化铬试剂具有毒性可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国家有严格的控制标准。研究用一种试剂替代三氧化铬,实验测试结果相当,无毒无副作用,操作简便,解决了该实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高一课本中多次提到,却没有设置有关的演示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一化学第六章有关氮的性质一节,只提到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转化而无实验,讲硝酸性质时,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中,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的认识和理解,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特设计了一套综合实验装置,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将生成的一氧化氮收集则可做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相互转变的实验。考虑到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不能采用常规的气体发生装置,从微型、实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取装置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氮元素及其氧化物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实际教学中往往围绕氮氧化物性质设计对应的课堂实验,以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探究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课本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基于一体化优化设计理念,将课堂教学实验进行优化,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优化设计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1 实验原理 氨通过三氧化二铬催化剂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白灰做胶凝剂的成型材料,控制反应温度在4℃-128℃的范围内,来捕集烟道气中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并将其固存在成型材料中,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矿化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得到多种早强的白灰气硬性产成品,并由此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枯竭的烟道气。其主要用途是:可用于燃煤发电厂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减排,并使其固体排放物得到综合利用,得到早强的白灰成型材料产成品。  相似文献   

14.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讲述硝酸氧化性时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是要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人们往往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但我认为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存在两个弊端:由于烧瓶内的空气不易排除,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即使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一氧化氮,也无说服力,学生会认为一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和水生成的。如果设计成图2装置,用来做实验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5.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是大家早已熟悉的一个小分子。它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很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红综色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分子因污染空气而自名昭著,但近年来,发现少量的一氧化氮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有些学生在求用一定量的氨氧化制取硝酸的量时,常比理论值小1/3。原因是他们对硝酸工业生产的吸收过程不熟悉,忽视了工业生产硝酸常在吸收反应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比较完全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为加深对这段课文的感性认识,避免发生本文开头提出的错误。特设计演示实验,其装置操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萍 《化学教学》2007,(6):41-42
新教材中"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教材先从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提出相关的四个问题,然后安排了三个内容: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影响.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用化学原理解释).下面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一个典型实验(如图1).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由于反应器试管中有空气存在,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立即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很难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真实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