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26):23-25
时值7月.昆明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忙着吃散伙饭,嘴里哼唱着《骊歌》,各奔东西之际.选择留下就业的人开始面临寻找“蜗牛的家”。据了解,昆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留在昆明工作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左右(多为地州学生,也有部分省外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租房居住是他们步入社会开始阶段的最好居住选择。  相似文献   

2.
毕业生租房之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套三居室被复合板隔成了十几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不仅没窗户,还不隔音,安全更是没有保障。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房子,每个小隔间每月也需要1200元的租金,并且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租房市场和购房市场一样,也变得"惨烈"起来。  相似文献   

3.
政经资讯     
话语"每个人都要买房?这样的观念一定要改变!我租房住了40多年,一直到58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年轻人想着无论如何都要买一套房子,我只能说我同情他。年轻人现在一个月赚2000元钱,别想着去买房,要自信自己以后能月薪20万,买别墅去。廉租房解决最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中低收入者考虑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商品房是富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潘璇 《大观周刊》2006,(18):I0014-I0015
又是一年的雨季即将来临.那些准备置业安居的各位朋友.是否已经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还是在为这个季节应该如何选房、看房、验房及选购家具而烦恼呢?为此,本期我们特意展开了一个部分“芳邻会”成员的雨季买房、装修大调查。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雨季购房、装修的。其中有“芳邻会”成员为消费者讲述了一些小窍门及小绝招.而有的则道出了他们的疑惑另外,在我们开通的网络平台上.不少朋友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我们赶快一睹为快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6,(8):I0001-I0001
买房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情,大家都知道一定要买到好房子才能住的舒服,用的放心,但是买到好房子的同时还应该找到好邻居。我们在购房时最好选择同质人群,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人生信仰和职业背景等相同或相似,居住消费观念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早在1980年4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即提出了中国住房改革的总体设想。 他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7.
上帝     
“噢,上帝,我仁慈的主啊 !请赐予我金钱与力量吧 !”一位教徒虔诚地祈祷着。上帝 ?上帝在哪儿呢 ?  一位作家,他年轻时想描写的一个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人物形像。于是他便来到了乡下寻找他的写作素材。当他正漫无目的地走在田间时,一个身影映入他眼帘,只见那个人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一条腿搭拉到了地下,一副穷困颓唐的样子,一只手拿着锄头正在锄脚边的小块白薯地,身后是一座仍旧很破旧的房子。这个作家高兴极了,他恨不得马上跑回家去,将他听看到的一切写下来,当他绕过旧房子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或是说意念、力量,他又回头…  相似文献   

8.
唐文 《出版参考》2006,(5):43-43
有个富人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而一生气,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当他已经很老了.走路都要拄拐杖了.他生气时还要坚持绕着土地和房子转三圈。  相似文献   

9.
记见到张道勤是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执行所内。房间不大,约六七个平方,只勉强摆放下一张床,没有椅子,记只好与他并膝坐在床沿上。  相似文献   

10.
俗亦可耐     
佚名  昕彤 《出版参考》2006,(4):15-15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他的“俗”是出了名的。小布什竞选总统时,请他出谋划策,这么严肃的事情,他很“俗”地建议布什:“要看懂选民的脸色.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看来。交际过程中的“俗”,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俗”,所以易懂。因为“俗”,所以容易传播。也是这个“鲍大人”。在他还是家具推销员时,  相似文献   

11.
近一时期以来北京某些媒体广告中有些宣扬奢华消费的广告词,如一则家具广告中说“欧美经典,成就奢华”,一则洗浴中心的广告说“享受奢华尽在地中海”。  相似文献   

12.
一点疑问     
看完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确实有很多新鲜的感觉。例如关于琦善,就觉得他并非如以前所说是一个可恶的投降卖国分子,而是相当冷静、务实、有头脑,对外的眼睛甚至比林则徐还“睁”得早──他早就看出大清的长矛大刀,敌不过英夷的坚船利炮。因为这感觉有点出格,又不知是否准确,所以按下未表。但看了中央台7月份某期的《文化视点》,又有了点并不孤立的感觉,以为可以说说无妨了。那些接受记者采访的观众,虽然也有说他卖国的,但大多对畸善寄予同情,抱有好感,有的甚至说,琦善还是忠君爱国的,他也是皇亲国戚,世受皇恩,凭什么要卖…  相似文献   

13.
《新上海档案》2006,(8):31-31
刘秀品在《检察风云》2006年第15期撰文写道:照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因为它可以真实地纪录下历史的瞬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留影的没留影,该合影的不合影,那是生活的缺失,人生的遗憾。但照相有追求,留影有目的,不该合影的合了影.不该照相的照了相,就可能“合”出是非,“照”出麻烦,成灾受害。此处举一个合影成灾的典型事例——桑粤春是吉林省长春吉港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他每逢参加会议或遇领导到公司视察.都要雇专人拍他和各级领导在一起的照片.如果拍摄效果不理想,还要想法与领导重新补拍,并辟出一间“荣誉室”,专门展示他与那些领导“亲切握手”或“热情拥抱”的巨幅彩照。为了显示他与那些领导的关系“很铁”.不但公司员工.连外地的来宾他都要领着参观那间“荣誉室”,他与那些领导的合影,俨然成了他的“政治广告”。他利用那些“政治广告”作掩护.犯下了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贪污罪、强奸罪等14项罪,被判处死刑。群众评议,如果没有他与那么多领导合影,他的“买卖”不会做得那么大,他也不会“烂得”那么彻底。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前后,大批知青回城,使上海原本紧缺的住房资源更加紧张。摆在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难题是解决人均3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那时候没有房产开发商,也没有房产中介,如果要交换房子或出售私房,就在马路旁边电线杆上贴张小纸条。迫于无奈,市政府推出了鼓励市民贷款购房的政策,1984年工商银行开始承办这项住房贷款储蓄购房业务,  相似文献   

15.
梁衡  方群 《出版参考》2007,(10):8-8
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国之财任其索用.一国之人任其役使。所以,古往今来王位就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国王生活的样子也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雕刻灵魂     
大卫——我的隔壁邻居——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正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割草机割草。当他正教他如何在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条痕迹已被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17.
模棱两可     
苏味道是唐朝文人。武则天做皇帝时,苏味道做了宰相。他待人处事圆滑,同僚们有什么事情向他请示,他总是一边用手摸他所坐的床的边缘——棱,一边哼哼哈哈,含糊其词的回答。凡事他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既不说对,也不说错。有人问他:“你办事为何老是抱这种态度?”他却笑着说:“处理事情不能搞得很肯定,也不能弄得很清楚,如果有了错误,必定给自己带来害处,必定遭到别人的指责,所以只要‘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后来人们便以“摸棱”来描写这位宰相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的神色,所以别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摸棱”。“摸棱”亦作“模棱”。现在,人们往往把那些对事物  相似文献   

18.
让寂寞消失在大自然中 安娜一般每年春夏在大连,秋冬来上海。1949年5月,她到东北参观后就留在了大连,与儿子和夫一起住在高尔基路193号。该房屋位于高尔基大道,西南方是原中央实验所,南面是通向旅顺港的星海公园。1953年9月20日和夫与郭喜代在此成婚。那座房子原是在大连大学任讲师的黄炎培的儿子住的,黄调走后就将该屋拨给他们居住。1986年我曾去过他们家,室内家具陈设极为普通,有榻榻米床,墙壁黑乎乎的,没有粉刷过,挂有周总理像。  相似文献   

19.
被算计的读书人 章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世所共知,本文只就先生的日常生活略为介绍:先生是一个赋性恢弘而有远略的人。他论政,论学,固然头头是道,但对于一些细微末节,甚至自己的饮食起居,却又毫不经意.他晚年离居上海,后因事到苏州。有人劝他就在苏州住家,并且介绍他买一所房子。那所房子在侍其巷,只有前面一幢是楼房,院子里栽了几棵树。他走去一看,就很满意说:“还有楼。”  相似文献   

20.
聪明误     
孙玉祥  智者 《出版参考》2007,(10):41-41
文人十有八九是聪明的.这聪明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不起上司.认为上司不如自己聪明。所以,他要么看不起上司的文采.要么说上司文理不通.要么就干脆说上司一窍不通——岂止文理。晚唐时的温庭筠可以说是个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