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乐坛出现了一个5人创作小组,他们致力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开拓与宏扬,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遵循民族性和人民性的原则从事音乐创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绩。这个小组的领袖是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 ·巴拉基列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奥芬巴赫”显然是一个德国姓氏,然而奥芬巴赫·雅克却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古典轻歌剧的奠基人。的确,奥氏原姓埃伯希特,他的生父埃伯希特·犹大·伊萨克是德国科隆地方犹太人教堂的唱诗班班长。小埃伯希特因为生在科隆附近的奥芬巴赫,因而改姓奥芬巴赫。  相似文献   

3.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7,(11):15-16
在一些音乐著作中,在介绍俄国19世纪60年代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时,往往提到一位库宜,也译顾宜或桂宜的“集团”成员,这都出自我国台湾省译者之笔,译法各有千秋,并非错译。但我们大陆的读者甚至音乐爱好者见到此“三宜”,一定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指何人。笔者现在要介绍的就是此“三宜”在大陆已约定俗成、读者较熟悉的译名“居伊”的俄罗斯作曲家。  相似文献   

4.
如果只用一个字概括一些20世纪大家的作品的话,那么,吴昌项是“苍”,齐白石是“趣”,黄宾虹是“润”徐悲鸿是“雄”,李可染是“厚”,傅抱石是“秀”,林风眠是“雅”,潘天寿是“霸”,刘海粟则是“狂”。 当然,这种“狂”不是狂妄,也不是疯狂,而是“狂放”。是豪情激荡,是内力外扬。[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化年鉴》2012,(1):305-305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徐汇区图书馆满庭芳展厅举办“志在共和一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展”,展览由广州博物馆和徐汇区图书馆共同主办,展期为10月10日~11月9日。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62-63
6月9日,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纪念建党90周年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作重要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姜棵代表浦东新区委作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于初秋时节隆重开幕该展由一个主展《世纪强音——纪念反法西斯般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作品展》和5个副展《时代刃镣——中国美术馆藏八年抗战木刻作品特展》、《英雄颂歌——抗战主题作品回顾特展》、《东赢灾难——日本丸术夫妇《原爆图》特展》、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诞辰130周年。什克洛夫斯基这个名字早已为国内文学界及文艺理论界所熟知,但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我们似乎都更关注他人生的前40年,对他晚年的生活和创作却鲜少了解。  相似文献   

10.
周远清 《华夏文化》2011,(3):6-8,47
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今天我在这里将就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及其问题作一报告,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夏洛特姑娘”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常见题材,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以此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作品更是佳作迭出、情态各异。“夏洛特姑娘”是中世纪骑士传奇《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亚瑟王的王宫所在地卡麦勒城附近,有一座盛开着百合花的小岛,名叫"夏洛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