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国时期孙吴韦昭研习《诗经》,其传世相关材料有三种,据此可见其研究特色有二,一是今古之学兼融,训释诗句以毛、郑为宗,亦不弃三家之说;二是增补训释,时出已意。传世的韦昭《诗经》学资料颇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国吴韦昭注是目前关于《国语》最早的注本,对研究《国语》有重要价值,然其中有一些注释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国语》韦昭注10例加以辨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李颖 《语文知识》2009,(4):87-88
韦昭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注本,虽然保存了很多古义,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本文讨论了《国语》韦昭注中一些词语训释问题,即“贪冒”之“冒”为“贪”义;“班贡”为偏指“贡”的偏义复词;“奖”为“助”义;“资”为“蓄积”义等共四条,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国语》传注中以三国吴韦昭注最具权威,是研读《国语》者必读之书。但其训释中也有稍欠准确之处,本文拟对韦注中15个词语的训释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韦昭《国语解》是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国语》注本,《国语解》深得汉儒注经之义法,简妙精当,一语破的。在词语的训释、句意的疏通、语法修辞的说明、名物典制的考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对《国语解》语法、修辞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把握其注释体例和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6.
《国语》韦昭注词义歧误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语》的注释,代不乏人,其中韦昭注最富特色。但韦注中讹误不确之处亦有不少。可归纳为:不明对文、不明互文、不明连文、不审上下文、不明礼制、不明修辞、拆词为训、据误字为训,据倒文为训。  相似文献   

7.
韦昭注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古注。韦注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些许失误。前人对韦注多有指瑕,其中个别指瑕之处有待商榷;本文对韦注失误及前人误批韦注之处加以甄别评析。  相似文献   

8.
韦昭注对《国语》的训释展示了汉语词汇从单音走向多音(主要是双音)的发展轨迹,具体表现为在直训中把单音词训释为双音词;在串译的过程中把原文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两个方面。韦昭注中的双音训释词从构词方式来看,主要是同义、类义联用式复合词。从原文和释文的对比来描写汉语的双音化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韦昭《国语解》是《国语》现存的最早注本,韦昭在分析实词的词性和用法、训释虚词和分析特殊句式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反映出三国时代汉语语文学者的语法观念和分析语言所达到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10.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11.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连词”而”,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目的、因果、让步和条件等多种连接关系,而表示条件,又分必有和或有两种:用法灵活,解说众多。然而”众”说虽多,但也大同小异,独独忽略了假设连词’’而”,或混同为转折连词,或误解为人称代词,既不符合古代汉语史实,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现实。大有碍于我们对于古今假设连词”而”的认识和使用,须说个明白。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指的是以今天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武夷山脉及其周边地区,而不是确指十——十九世纪的崇安县或现在的武夷山市。“武夷作家群”是出生于武夷山脉周边州、府、县和曾经宦游、隐居或迁居于武夷山周边地区的作家,以及以武夷山为题材作品的非武夷籍作家群体的统称。陆游和辛弃疾都曾提举武夷山冲佑观,都留下了若干首与武夷山相关的优秀作品。两位著名作家的加盟,壮大了武夷作家群的阵营,提高了武夷作家群的知名度,加重了武夷文学的分量,扩大了武夷作家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少微是"吴富体"的创造者,是"北京三杰"之一,在唐初文学家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发现的《吴氏正宗谱序》序文内容完整,所叙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经多方考证真实可信。该序文的发现对于吴少微的宗族思想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年间文人屠绅的小说,好以古涩文字写荒诞内容,这种独特文风的成因:一是当时社会思潮、学术风尚所促成;二是受圈内朋友的影响;三是自身经历、修养、性格所致。  相似文献   

16.
初唐骈赋在文学史上因其彩丽的形式、卑弱的气格和颂美背雅的文风多为后人訾议和忽视。但实际上,初唐骈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司和哲学思辨色彩。本文试就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及其成因作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详尽记述了北魏迁都洛阳的四十年中佛寺的兴衰,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梳理,结合北魏洛阳永宁寺、大同方山北魏思远佛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的考古材料,试对比朝佛寺的布局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初,云南府出现了四大诗人“平居陈郭”.然而“平居陈郭”之“平”究竟是平显还是其子平宣,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从名望、影响、诗作数量看,似乎平显是当之无愧的,然考索其居滇时间则不然.实际上平宣也曾继任其父做了镇滇总兵官沐府西宾,居滇约40年.从其寓滇时间、交游等综合考查,基本可以坐实“平居陈郭”之“平”为平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