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梅 《文教资料》2009,(19):36-38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品.正确解析主人公宠儿的身份对于深刻理解该小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搜集材料和精心思考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宠儿的身份作出三重解析.首先,宠儿是海上奴隶贸易的幸存者;其次,她是塞丝杀死的女儿的化身;最后,她是所有奴隶受害者的代表.正是基于其三重身份,宠儿帮助非洲裔美国人重构了他们空白的历史,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学生宿舍的三重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简单而又富有规律的"三点一线"式生活中,每一天宿舍都克当着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出发站和归宿站.因此,大学生宿舍被赋予了"社会""家庭""课堂"三重身份.文章力求以宿舍这一微观的校园环境为突破口,探寻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摸索适应90后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周双双 《考试周刊》2012,(31):34-35
在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瞬息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经历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正是这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见证人,甚至参与其中。本文对司徒雷登的生平进行了简述,并着重力求客观地阐述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最后作出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4.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黑人母亲伊娃形象.通过解读伊娃的母亲身份建构困境,本文探索了掩藏其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5.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黑人母亲伊娃形象.通过解读伊娃的母亲身份建构困境,本文探索了掩藏其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集社会活动家、学者、作家三重角色于一身的现代著名作家。作为社会活动家和学者的茅盾 ,其思维特点投射在他后起的作家身份的艺术思维里 ,导致他的艺术思维中先在地存在着社会思维和理论思维的有力渗透。这种复合思维在他短篇小说创作中表现为 :倾向于写重大题材 ,追求情节的深度广度 ,采用全知视角及由其转向人物有限视角的叙述方法。他的创作思维的异质性复合形成了“短篇不短”的悖逆型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空间理论视阈出发,对师范生的专业身份认同的结构和过程加以阐释,试图从新的研究视角发掘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发展的结构特征。具体而言,本文从探讨空间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发展及运用入手,依托拉康的“镜像空间”理论和霍米·巴巴的“通过缺席而在场”理论,以“镜子前的我”“镜中我”和“想象我”为隐喻,建构了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的三重结构,即“自我身份”“职业身份”和“理想身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三重结构对师范生培养项目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我的母亲》文章中写了他的母亲,她克己任劳,独自一人艰难地支撑着整个大家庭。事虽琐碎,纯系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然而,正是从这样一些平淡而细致的叙述中,让我们渐渐感悟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平凡,她在至柔中显示出的却是刚强。怪不得胡适称她为  相似文献   

9.
<正>"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母亲""这种生活的痛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忍"。("母亲"的"严""慈""刚",也是"忍"的体现。)身教重于言传。作者是按照对母亲的感知的递进过程来写的,既知如此,我们不妨溯洄从之,披文入情,来深切体味这位伟大的母亲以怎样的"忍"品,造就了胡适这位文化大师。胡适的父亲胡传比母亲冯顺弟大30多岁。胡适丧父,其时母亲还不到23岁。  相似文献   

10.
胡适对新诗的"尝试"能够取得成功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二是文言不能适应文学在新形势下的需要;三是胡适在与梅光迪等人进行"文白之辩"时受到的启发。而此后的新诗教育中对其"尝试者"身份的解读也有很大不同:民国时期废名、苏雪林、朱自清等人的颇具学理性;"十七年"时期则偏向于"政治性";而新时期以来则又重回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  相似文献   

12.
王昌花 《江苏教育》2012,(Z1):34-35
作家是生活的发现者,他们以文学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生活之窗。正是作家独到的发现,使读者知道了许多习焉不察的人与故事。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那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到了作家的笔下都变得让人难忘,令人深思。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便有被叩心扉的颤动与感触。纵观胡适先生一生,无论政治地位还是文学影响力,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坛上都可算举足轻重。能取得如此卓越辉煌的  相似文献   

13.
“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三思”而后就可以“行”,“三顾茅庐”就请出了诸葛亮,“孟母三迁”后选定了住址……可见,“三”表示了一种完美。当我们面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叙事散(也称回忆录)时,我们发现里蕴含着丰富的“三”。正是这些“三”,使作品熠熠生辉;把握了这些“三”,也就把握了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杨洁 《考试周刊》2011,(8):22-23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方丽 《文教资料》2010,(32):15-16
《不一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美国文化身份,在分裂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6.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17.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18.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19.
胡适,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嗣糜,字适之。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6,(1):23-25
《普特梅塞档案》为当今美国著名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经典长篇。作品中主人公普特梅塞在追溯犹太身份及女性权益过程中,其三重人格出现颠倒、失衡状态,以致她误入歧途、追寻无果。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侵袭下,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及犹太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歧视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