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兰娥 《新疆教育》2013,(3):121-121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小练笔则是写作教学的前提。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小练笔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小练笔能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小练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有效进行练笔,能让学生取得真正的大收获。  相似文献   

2.
<正>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1.课堂小练笔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  相似文献   

3.
彭斌 《黑河教育》2014,(12):27-27
正古人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在习作教学中,我把单元或考试中的习作,称之为大习作,乃"天下屋";平时的小练笔,就是不可缺少的"一屋"了。小练笔这"一屋不扫",怎能"扫天下屋"?那么这一屋要怎样扫?我认为要天天扫,随时扫,让学生扫得高兴,还要扫得自由。一、降低起点,让学生爱上小练笔小学生,姓"小",小练笔更是姓"小"。练笔的内容要灵活自由,可以是真实见闻,也可以是奇思妙想;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语文高阶思维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思维形式,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小练笔篇幅短小,但灵活性、创造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时,重点要指导学生对练笔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创造,培养其整合思维、比较思维及迁移思维等,实质上也是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小练笔教学时,教师聚焦练笔目标,让思维更有指向性;灵活运用维恩图、树形图等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精准分析课文范例的表达特点,实现思维过程的可视化;积极构建练笔支架,依托评价量表,让学生在分析、判断、综合、比较中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小练笔"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让"小练笔"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练得扎实有效,彰显其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开发文本空间,放飞学生想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也是能花开有声,芳香四溢的。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有效练笔呢? 一、立足文本,拓展想象,巧设练笔 根据小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想象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点进行读写训练.  相似文献   

7.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学习文本之后进行写作小练笔,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学习课文的有效程度,让学生通过随堂写作小练笔得以发挥运用。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随文练笔可以提高老师上课效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指导高年级学生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师出现指导随文练笔方法单一,学生存在练笔前方法掌握不到位,练笔时选材思路狭窄等问题,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将围绕高年级语文课堂如何指导学生随文练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艳迎 《考试周刊》2014,(13):53-53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时常发现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觉得生活很单调,无写作素材;二是苦于表达。写小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更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片独特的天空。作者对小练笔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践探究,在教材中适当插入一些小练笔,通过不断实践探究,学生确实受益匪浅,最大的成功是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9.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巧借文本,寻求练笔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练笔。教学中应巧用例文,指导习作;活用习题,有效练笔;模仿课文,同步训练。教师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勤写多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小练笔立足于教材、课堂,使阅读、写作紧密地结合,缓解了写作的难度。课堂积累最有效的范例是课文。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对于小练笔,不能随兴而起,要有个整体思路,循序渐进。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点,有侧重地进行强化练习。在对课文主题把握之上,结合家庭、社会、日常生活,让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处处可以用练笔的形式来记录。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