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真 《教师》2014,(21):13-13
现代小学生情感具有不健全性特征,本文分析了现代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及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现阶段培养学生情感的现实意义及方法,提出教育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熊英 《教师博览》2023,(12):28-29
开展小学生心理工作对落实“双减”政策至关重要。它既能让心理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能让心理教师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提出调整小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指引——《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在京发布。该《指引》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社会行为特征、健康保健和疾病控制的目标任务不同,分为小学生健康指引和中学生健康指引各25条。其中提出,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  相似文献   

4.
成长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应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学生接受正确引导,实现健康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小学生接触的事物、人和环境愈加复杂,只有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本文先分析家庭教育的影响,继而提出四点对策,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当前心理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健康的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小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角色,应当利用这一特殊地位和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将就我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行探讨。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6.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经验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读书交流,增加小学生阅读的外驱力,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特征,采取各种心理效应和强化手段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这也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生德育发展应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心理疏导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在提升小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问卷方式对大连市小学生心理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探究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过程的共性特征。文章认为,依据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规律,丰富读者服务工作内涵,拓展读者服务工作领域,是做好小学生阅读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董明善 《文教资料》2013,(3):158-16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开放性、虚拟性、复杂性等为特征的网络给新时代的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的使用也造成了一些小学生人格扭曲、心理失衡、人际关系冷漠、道德意识弱化等问题,对小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只有通过大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主体素质等措施来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帮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能促进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探讨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K)和心理适应量表(APAS),对298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品质培养,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其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可塑性非常强。小学生舞蹈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与全面成长,在健康意识的培养、个性塑造以及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连丽霞 《学周刊C版》2021,(16):161-162
情感是人的心理体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发挥出语文学科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立华 《时代教育》2009,(5):160-160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应关注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用激励的原则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用自己人格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相似文献   

14.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索如何消除小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不良个性,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5.
叶一宽 《家教世界》2013,(10):52-53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因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及时发现他们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并从学习生活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有专家预言:心理疾病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分析,提出六种正确处理的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处理挫折的技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武昌 《成才之路》2012,(3):55-55
正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一、急躁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和个性特点,高职院校应注重指导高职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能只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模仿优秀作文、创新出自己的风格、积累好词佳句佳段、丰富课外知识等来激发培养出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语文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