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假习作是语文教师在课余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了让学生从"惧怕"习作中走出来,给长假习作"保鲜",在三、四年级的长假习作布置中,可以从课文知识"巧"迁移、习作训练"巧"观察、口语交际"巧"表达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小学阶段把作文定位于"写话"与"习作",这就表明,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练笔。教学中,教师应放缓坡度,降低难度,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流程,按照"观察积累—指导试写—评改完善—习作欣赏"的流程来开展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的难度明显加大。教师可从阅读片段入手,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日记训练入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实地观察入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效解决习作起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习作评改要从"真"开始,要让习作评改的"真"主体回归,还学生的习作评改权;习作评改要基于学生的"真"生活,让学生真观察、真体验、真感受;习作评改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真"指导,让学生学会评改习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以"观察"为主题,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立足起点,明确习作的方向;读写融合,唤醒观察的意识;趣字当先,培养观察的习惯,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实习作教学中,教师抱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视习作为"拦路虎",无奈之下运用作文书"东拼西凑"。师生双方视习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提出从班级故事入口,运用观察方法,从而使习作更精彩。  相似文献   

7.
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过渡到第二、三学段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观察、习作题材以及内容形式、速度连同书写格式,都有进一步的要求。"新课标"规定的这些要求如何理解,又怎样让学生达到,在这里作如下解读:第一学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关于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至六年级,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以及1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笔者通过研读精读课文、运用观察记录表、活用例文旁批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为本册后几个单元的习作习得方法,更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习作训练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所忽视,新编的统编教材则安排了多次基于"观察与习作"的习作训练.针对这一新的课程设置,教师应在施教前通过钻研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习作教育视角,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以获得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提高微习作效果的训练策略有哪些,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现结合习作教学,谈谈我在习作中的几点做法。一、诱发观察动机,激起习作情感习作离不开观察,离开了观察,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  相似文献   

11.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老师也觉得作文难教,已然成为"疑难杂症"。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存在的最大毛病就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是三言两语。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他们进行观察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平时积累习作素材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生活为依托,让习作成为有源之水。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习作和习作前对学生进行"过程再现"指导是两条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这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微习作具有"言文微小,写作即时"等特点,即时的观察,即时的心境,即时的感受,即时的表达,能真正让儿童的习作成为"我手写我心"。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积微成著的过程。微习作,耗时少,针对性强,减轻学生动笔的压力,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习作是一个艰难而渐进的过程,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和处于"瓶颈期"的学生才能明白。伴随着拼音、字、词的学习,学生从"写一句话"开始了他们的习作生涯。"瓶颈期"大约出现在三年级前后。那时,一说习作,学生就愁眉不展,畏难情绪一看便知。为了让学生轻松入门,乐写、乐学,我们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习作的困境。一、鼓励学生多观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多观察,增阅历,是学生走出习作困境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精心设计的活动习作课堂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又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动口、易于动笔,使习作训练过程充满情趣。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指导表达,有效保证习作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1.打开"话闸子"。习作(写话)话题内容的选择,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努力贴近学生生活。《习作教学案》中既有现行教材习作话题的充分利用,也有教师合理开发的习作话题。儿童的想象、游戏、阅读、观察、思考等都可以创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内容,甚至可引入QQ聊天、微信、少儿时尚等,力求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匹配的话题情境,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其乐于表达。2.献上"金点子"。习作目标的设定,除了要符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习作教学是能够极大激发出学生写作潜能的习作教学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的措施,包括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写作氛围等措施,旨在指导今后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出"个性缺失,语言失真"的习作误区,需走进"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童趣世界。困此,要营造愉悦、快乐的习作氛围。引导孩子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发现;用一颗慧心去感受、体验。使习作过程变成一场快乐的游戏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生掌握习作知识,并不是只有"讲"这一种笨方法,我们要向高级营养师学习,将各种营养成分溶入孩子们喜爱的小食品中,让他们在享受中自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因此,理想的方法是教师"心中有法,口中无法"。一、把习作技法藏在故事里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把枯燥的写作方法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呈献给学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他们也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如习作指导课《漫谈观察》,什么是观察?  相似文献   

19.
多元辅助式习作教学利用场景再现、多元评价、软性"逼迫"、阶梯诊断、连锁启发等丰富的形式,在学生习作困难时给予适当的辅助,充分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激发儿童形成留心观察、创意想象、深入思考、推敲习作的良好习作习惯。辅助应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而设计。例如在写《瑞雪》时,笔者课前不仅让学生到雪地里去尽情玩耍,还利用逼迫辅助让其边观察边  相似文献   

20.
哲人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试问,撬动整体学生习作水平的支点在哪里?众所周知,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没有好的方法,没能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愿望,不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积累,不让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表述方法,不培养一些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学生习作能力快速提高的"支点"在习作评价,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行为和浓厚的习作兴趣。目前学生的习作评价体系五花八门,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