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宝珍 《天津教育》2014,(19):16-18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应该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有的学者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
何谓语文素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个性化阅读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乐学,更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情趣、个性、人格以及品德修养等方面和谐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而高效地进行阅读呢?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教学应该在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词蕴涵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刘宝玲 《甘肃教育》2020,(5):146-146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所谓语文素养,尤其是最近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本文就将围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来展开具体探讨,一起来研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不是靠逐词逐句的课文结构剖析和大量的死记硬背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活学活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教材中阅读与欣赏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在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孩子们识字写字、阅读课文、写作文,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培养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以教材为范例,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让孩子们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逐渐克服身上的缺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偏重于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或偏重于一般语文知识的教学,很少充分利用语文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认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剔除假、恶、  相似文献   

11.
李红艳  吴德志 《教师》2010,(1):57-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鉴于此,在语文教学特定的环境中让“特殊情感”的学生寻求发泄,满足他们的需求,让“特殊性格”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即语文教育应重视和培养“双特”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审美情趣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让语文教学课堂不仅增长知识,更能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王萌 《教学随笔》2016,(8):23-2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5.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用心感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袁燕 《考试周刊》2014,(2):26-26
初中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孙宝琼 《新疆教育》2013,(15):81-8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至关重要。能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塑造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使命,理解学生在人格健全方面的要求。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课标这样论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学要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