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学校的学生不应仅仅学习老师传授的艺术原理等知识,还要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
写话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学生的写作是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并加以创作的,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留心周围事物",因此,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时,应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孟庆常 《考试周刊》2013,(31):40-41
观察对中学生作文尤为重要。通过观察,中学生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进而形成作文素材。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努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作者认为,既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不断锻炼作文能力,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陶蜀琴 《现代教学》2016,(Z1):79-8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要将课程学习与时事教育紧密结合。所以,培养学生社会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实现对学生社会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习作素材,不知道写什么。教师作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体验,应强调多元性、灵活性、真实性和意识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天地中开拓写作内容,包括个人生活、班级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生活;此外,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活动,从中取得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生活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实际接触到了事物,对生活有了亲身的感受,才有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情感地将它们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李悦 《家教世界》2013,(6):41-42
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痛,部分教师也是深感作文教学之难。究其原因,是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太少,导致积累的素材不够。其实,只要学生学会观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思考,作文自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并且能够写出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从旁对观察方法加以指导就能够培养出好的观察习惯来。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和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和真切体验。但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学生的个人表达,不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导致了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不良的文德文风。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包括其周围的社会生产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教学中,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应走唯物主义道路。用心观察生活,感性积累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切地思考自然与社会生活,用心感悟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生命所蕴涵的哲理,并且要教会他们理性思考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生活,教会他们理性思考的技巧与方法,是作文教学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2.
王海花 《成才之路》2009,(11):51-51
学生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老师训练方法陈旧。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必须从学校见闻、家庭见闻、社会实践、文本资源、课外阅读等多途径收集素材。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素材来自每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认识、思考。因此,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责任,因此学生要从课本中体会技巧,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培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但它又不等于作文。如果,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必要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就如眼前烟云,学生提起笔来还是无话可写。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生活,更无法窥视每个学生的每天的生活,怎样使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笔端流淌呢?那就要帮助学生确立时时处处有生活的观念,从观察自己入手,去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投向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从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爱观察,会观察,勤观察,从"视而不见"走向"独具慧眼",就能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6.
冯兰婷 《小学生》2012,(11):44-4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关键。一、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和写作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还要引导学生积级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有目  相似文献   

17.
赵军正 《考试周刊》2013,(91):55-55
一、学会观察生活.描述生活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学生囿于“三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至于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社会.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师应注意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一种属于他自己特有的情感见解,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便会张扬出个性,学生也会因为个人独到的体会而急于诉说,勤于动笔。  相似文献   

19.
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做到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观察实践;夯实创新基础;给学生开渠导"源",引进创新活水,开放时空,搭建创新舞台,引导捕捉亮点,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求真求实,真情表达,张扬个性,活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