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2.
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10-2019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从整体看,两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的序参量要明显优于金融创新的序参量,且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已实现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各城市科技创新序参量、金融创新序参量及其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城市如香港、深圳、广州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非核心城市如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之间逐渐出现分层现象,其中江门、澳门、肇庆3个城市的差距最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联动体制,各核心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发挥"领头羊"作用,各非核心城市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用经济增长推动金融创新,最终有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其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在国内均处于前列。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是科技资源流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补的过程。本文通过已有研究和基本假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投入产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目标成果和提升路径,提出应遵循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科技创新资源加权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形成大湾区科技合作一盘棋;改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科技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优化大湾区科技合作布局,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优势、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促进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有效配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湾区在系统平台、支付市场、投融资业务、金融监管等领域,正逐步探索区域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新模式。然而,金融市场制度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均衡、数据跨境流通受阻等问题,制约着大湾区数字金融协同共建进程。借鉴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大湾区应在市场制度、资源配置与跨境数据上建立合作新机制,打造产品丰富、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数字金融协同发展体系,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科技创新,国际技术溢出与数字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以科技创新,国际技术溢出与数字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利用2006—2021年广东省珠三角九市的相关数据描述区域整体情况,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Fisher检验、Kao协整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国际技术溢出和数字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增长和国际技术溢出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国际技术溢出和数字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相互抑制作用。为此,政府应推行“双化”协同综合试点创建战略,利用数字要素生产禀赋差异促进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国际技术溢出扩散效应带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专利合作申请网络及链路预测,一方面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挖掘科技主体间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方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2020年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无向加权网络,分析网络特征;使用AdamicAdar指标对大湾区专利技术合作机会进行链路预测.该方法能够明确现有合作网络情况,提升...  相似文献   

14.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相似文献   

16.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科研管理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坚持一国之本的同时应善用两制之利,在党中央进行“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并融合适用香港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以科研管理制度的协同创新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灵活而不失严格,助力香港众多知名高校取得了世界闻名的科研成就。基于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办法,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科研资助的价值、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王云  杨宇  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96-1806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0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199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10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8.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取回归分析及熵值法,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研究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虽然区域内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基础优越,但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科技进步水平滞后严重,整体良性耦合协调水平仍待提升;此外,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