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家在我心中》主要记录的就是他与远在上海的家人是如何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让女儿  相似文献   

2.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  相似文献   

3.
周长笃 《现代视听》2012,(10):60-62
文章以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家在我心中》为例,分析了纪录片细节与镜头使用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当代中国发展、对外展现较为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的窗口。聚焦人物,以人物命运来反映时代变化的人物纪录片尤是如此。但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栏目化纪录片普遍受到创作周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并有所创新,这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纪录片《蔡美月·为天下女儿做嫁衣》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把握主题架构,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塑造更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纪实作品,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古代人物大多由演员扮演,纪录片《王阳明》最大看点就是由扮演者来讲述和演绎历史人物故事。这部纪录片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回顾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的视听作品,创作者通过现实与历史交错的视角,诠释了阳明心学的思想价值、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从现实场景切入展开叙事、以情景再现还原人物形象、用诗歌朗诵串连作品结构是《王阳明》这部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含泪活着     
“在连续三年每年有三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这部追踪十年方始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父亲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催泪故事。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无论是真实地纪录一个人,还是纪录一段生活情景,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因为它不仅可以洞察、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可以折射一个时代、浓缩一段历史,深化作品主题、揭示出富于哲理的内涵,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人是电视纪录片不朽的主题,所以对人的研究不仅是个哲学的命题,也是个艺术的命题。在今天的电视纪录片中,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更需要感受他在想什么,因此,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心态的刻划与表现已成为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永罡 《新闻知识》2012,(10):115-116
纪录片一直是市县基层电视台创作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以新的形态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同,也是基层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创作难点。本文以纪录片《走出贫困》为实例,从镜头的表现对象、题材的选择、记者的角色、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的深化五个方面,对生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思考,也许会对一些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创作生活类纪录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余幕英 《传媒》2021,(16):48-50
湖南卫视的《路过零点》与日本NHK的《人生规划U-29》都属于以职业青年为题材的人物纪录片,以激励年轻人为主题,拥有较好口碑.本文从叙事情节、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对两部纪录片进行分析,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并试图总结出值得借鉴的创作策略,期望能为此类题材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细节在纪录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充分运用好纪录片中的细节,可以起到为一部纪录片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里,我想以近两年我台创作的在中央电视台获金奖的纪录片《塔山赤子》和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小村真情》、《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纪录片为例,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运用技巧。一、人物细节描述与音响的相互融合电视纪录片中声音和画面的相互融合共同实现了使纪  相似文献   

12.
罗慧钧 《视听》2018,(6):30-31
人物是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讲述对象,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展现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故事建构、画面拍摄与调度、后期剪辑和音响等多方面入手,探讨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的可视点、情感点、支撑点,它可以用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凝结作品情思。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细节的表现力,用真实、生动、细腻、典型的细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黄冠  唐翠 《今传媒》2015,(2):88-90
人物往往是纪录片作者最为关注的主角。而纪录片中的人物的发展往往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真实的人物故事贴近观众的生活,带给观众"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因而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类记录片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正是这样一部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人物类纪录片。本文将以此片为例,展开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阳清 《图书与情报》2007,(3):122-125
《论语》是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哲理性散文,故而全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本的语言特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论语》语录形式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其记载、描写人物之文学价值和艺术功能的高低。《论语》所采用的人物独白、人物品评、人物交流、客观叙述等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亦通过不同的语录形式来付诸实现。总而言之,语录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共同造就了《论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方面,而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讲述了一个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使象《望长城》那样气势磅礴的电视史诗,  相似文献   

18.
氛围和心态是指事件在镜头前积累起来的一种状态,是情节发展、人物言行、人际关系等在记录过程中演化而成的紧张程度,是现场人物心态的外化形式。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关注人,关注人生、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等永恒主题的。因此在电视纪录片中,心态和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它往往能起到结构全片、创造节奏、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要营造好特定的氛围和心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与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创造交流的语境,进入人物心灵的深层空间纪录片《沙与海》中有这样一段采访(记者采访住在沙漠里的一位牧民的女儿)。记者问:"结婚了没有?"回答:"没有!"问:"有对象吗?"姑娘停顿几秒,羞涩地回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三年的艰辛,“望长城”在一个创作群体中诞生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灵气,和谐而又强烈冲撞的创作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教会了我怎样认识纪录片。我是个话剧演员,虽然在舞台上,屏幕中也塑造过不少人物形象,但参与纪录片拍摄还是第一次。平日,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凡遇到纪录片,我都是要换频道的。因此,参加《望长城》摄制组后,对于如何胜任一个大型纪录片中的主持人,心里一直没有底,直到节  相似文献   

20.
孙晖 《新闻战线》2022,(5):110-112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创作的背景和出发点,也是其视角格局的基点。《稻乡澎湃》扎根乡土,取材地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和乡土性,以真实为底色、纪实性叙事为主要手法、人物塑造为核心,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极具风土人情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