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媛媛 《华章》2007,(12):107-107
本文从公众环境知情权确立的意义着手,对《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颁行前后我国公民环境知情权保障的立法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权、公众环境监督权、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参与权、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诉权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丰厚的权利基础,但我国现行法制对这些权利的规定很不完善,有关环境诉权的规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了保障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发展,我国立法应明确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更加重视公众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实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知情权尚未明确写入我国宪法和法律,致使新闻报道中知情权与政府部门和某些集团利益的矛盾、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应采取健全相应的法律规范,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规范新闻工作,提高公众的权利意识等措施,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解读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政务公开制度和赋予公众行政知情权;政务公开与公众行政知情权的关系;提出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的政务公开制度和公众行政知情权的措施和途径,以保障公众行政知情权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解读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政务公开制度和赋予公众行政知情权;政务公开与公众行政知情权的关系;提出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的政务公开制度和公众行政知情权的措施和途径,以保障公众行政知情权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略论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在法律确认、责任主体、公开形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将有助于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与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已得到了我国宪法的间接保护.但是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立法目的和本质的固有矛盾,造成知情权与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冲突、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同时我国当前有关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方面基本法律的缺乏,导致现实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调节无标准可循,无法可依.协调和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应该确立权利协调一致、实际恶意等原则.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完善隐私权与知情权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知情权已经融入到刑事诉讼的进程中来。它不仅在宪法中占据突出地位,而且在刑事诉讼法中拥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案例引出公众知情权在侦查程序中的缺失与不足,对公众知情权在侦查程序中的价值进行论证,进而对其存在的价值冲突进行分析,以完善公众知情权在侦查程序中的价值适用。  相似文献   

9.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中国在过去是一个缺乏知情权保护意识的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国内立法对于公民的知情权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逐渐认识到让公众知情更有利于实现自身的职能,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体现公民知情权的条文出现在法律法规中。  相似文献   

1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能力与行为的综合认知和评价,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的构建是通过媒体开展的政民认知互动过程实现的。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形象传播,政府借助新媒体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既有效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又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问责,有助于形成合作型博弈关系,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全面。公众参与政府问责的过程,既是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也是监督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约束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公信力。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问责是环境权益中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满足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政府是公信力的客体,但却是政府诚信的发出者。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也是对于政府诚信的接受者和评价者,新媒体则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并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承担对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减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政府公信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电子网站公信力,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策制定制度,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网民自律等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构建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促进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需要,现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这一制度.政府环境信患公开方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动公开和依公众申请被动公开两种方式.以环境社会学视角所揭示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理论考察,虽然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应该并重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但在当下中国社会情势下,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还能起到兼负提高社会环境意识、重构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在立法和法律实践中注重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行政信息发布行为虽然在我国一些单行法律中有一些规定,但总体讲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具体、完善的制度,对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维护公众的权益还不尽完善,应该从其性质、类型、合法性、救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人为本渐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我国社会正积攒和爆发着公众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震撼力量.能否保护和引导好公众热情,建立与民意良性的互动,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新任务.此外,公众在公共事务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责任感和危机意识,都反映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代表着社会民主政治取得了进步.近年来,网络言论发展迅速,言论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自由之下往往隐藏着问题,需要人们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传播环境是媒体的栖息地。新闻传播环境对于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质量,以及公众对所传信息的认可度,尤其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新闻传播环境的优或劣,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出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享有情况,并影响着媒介和社会成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公民知情权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天赋人权,是个人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一部分,是民主社会的基石.知情权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是监督政治权力的有效方法,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要实现公民知情权,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知情权;公开政府信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旁听制度;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电子政务中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规制是规范行政主体信息公开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公众知情权的客观需要,也是电子政务活动法治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公开立法存在立法过于分散、层级偏低,立法内容粗疏、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立法尚有诸多空白等缺憾.应当从提升立法层级、强化立法的针对性入手,从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对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的乏力,是由于公众和传媒的知情权、安全保障权等相关权利不能实现,加上法律对此的预防和补救不力。因此,要健全和完善舆论监督所需的权利保障体系,给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本文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吸收了“怀疑权”“有错推定”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阿尔胡斯公约确立的环境公害诉讼机制,具有三项影响深远的内容:一是在欧洲大陆地区创建了环境公害行政诉讼;二是以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和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权为支柱构建环境公害诉讼,明确了环境公害行政诉讼范围;三是明确了公民和环境团体或其他组织的环境司法诉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