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世纪初,基督教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他在进行传教布道的同时,还帮助苗族建立学校、创制苗文、推行平民教育,使这个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海外天国"。当时的中、英文报刊上,也将石门坎称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相似文献   

2.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3.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4.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石门坎"是一个地处中国贵州边缘的山区村寨,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的国家贫困县——威宁县境内。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云贵川交界地的教育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等……这里创办了中国第  相似文献   

6.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石门坎,处于乌蒙山深处,是与世隔绝的一片穷土,经济落后,文化缺失,现代教育更处于真空状态。1904年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传教士柏格理走进大山,踏入蛮荒,在这茅塞未开之所传播宗教,并积极推行现代化教育。柏格理为首的传教士们以其崇高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石门坎苗族创办学校、建立文字等,使这块"荒蛮"之地展露现代文明之光,普遍提高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个"屙屎不生蛆"最贫穷的苗人山区石门坎,居然发展成为"西南最高苗族文化区",然后又昙花一现地消失。文章用主体性话语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苗人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低沉浮是这一现象起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走进石门坎     
《生活教育》2010,(9):6-7
中国西南的乌蒙山区,有一个叫做石门坎的地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它曾闪耀过明星一样的光彩。一百多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的山区小学,培养出第一代苗族的文化人。他的学生朱焕章薪火再传,把苗族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培养出了一大批苗族的现代知识分子。今天的石门坎,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贵州石门坎教育实践家朱焕章参考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编写了《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他的这种教材本土化实践给石门坎教育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朱焕章在开创发展当地教育和编写教材时,把当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并结合苗族群众认知水平、生活习俗,增强群体认同意识,这些实践探索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