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四孝"故事存在于三个系统中,分别为《二十四孝诗选》系、《孝行录》系和《日记故事》系。《日记故事》成书于元代,明清时期被大量刊印,其"二十四孝"故事成为明万历以后全国最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题材,甚至成为后来"二十四孝"故事的通行版本,也对后世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彝区基础教育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比较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有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充分重视在西部大开发中黔西北彝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彝区基础教育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比较,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有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充分重视在西部大开发中黔西北彝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认为是道德修养的基点,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古代,中原的孝文化就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以各种形式传播到周边少数民族,并被涵化成为其文化的有机部分,在本民族中产生着一种"文化力"的作用。《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赛特阿育〉研究》一书在这个方面视角独特,向学界展示了以董永传说为载体的孝文化,以及在历史上彝区的传播情形。  相似文献   

5.
从走出书斋深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感受到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厚重,文化积淀内涵丰富,在中国彝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参考价值,是打开彝族文化许多不解之迷的金钥匙.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知识,应从认识和保护两个角度展开对黔西北彝族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的彝文《劝善经》成书于明代,是现存木刻版较早的本子。《劝善经》通篇以道教《太上感应篇》为母题,结合彝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其中的"解说"部分保存了大量彝族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变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豆棚闲话》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刊刻之初,因其故事奇特,思想深刻,结构新颖,颇为流行。一些故事中出现了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对话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话本小说叙述者单向灌输式的讲述,使作者立场、故事意旨出现了摇摆与模糊,意蕴无穷。这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似有相通之处,但学界对此几无涉及,笔者拟就此问题试做论述。  相似文献   

9.
"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是彝族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两个传说。"六祖分支"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彝族主体阿普笃慕部落在云南东川洛尼山分支发展的故事;"九隆神话"则是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的两汉交替时期云南哀牢夷(彝)初始王九隆的故事。"六祖分支"和"九隆神话"这两个重要传说,说明了彝族先民开拓进取与奋力发展的精神以及彝族文明史的悠久,反映了彝族与汉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一样,都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0.
多数专家认为,黔西北滇东北一带是古彝文的发祥地。贵州古彝文书法指的是贵州省内用古彝文字在各种材质上书写的书法作品,具有字形方正,结构有堆、插、重、并、向、背、孤、单等形状,点划形质以横、直、弧、曲四种线条为主,行款从上到下书写,篇幅从左到右布局的特点。书体主要以楷书为主,作品风格多样,以《成化钟铭》、《水西大渡河建桥碑》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宋荦的《筠廊偶笔》和《二笔》的创作受到他的宋氏家学影响,是随着生活的不断积累而渐渐形成的。《筠廊偶笔》成书于康熙壬子十一年,《二笔》成于康熙丙戌四十五年,成书以后的"筠廊"笔记流传至今又产生了诸多的版本。  相似文献   

12.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经34年旅行,创作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  相似文献   

13.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时期,而《新唐书》编撰于北宋。因此,新、旧《唐书》"突厥传"在史事记载上有所差异。通过比较可发现差异主要体现在事增、文省、写作笔法等三个方面,而成书背景、学术风气、文风和史料来源等是造成新、旧《唐书》"突厥传"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47):75-76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校本教材的实施与运用。在"语文校本实践课"中,老师要带领孩子进入不同主题单元,去品读趣味故事。从经典故事《三只小猪》开讲,加入《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由此引领孩子颠覆印象中小猪与狼的固有印象,展开丰富多彩的辩论与思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我是最厉害的大野狼》启发了学生去积极创作多个"角色""串门"的原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让童真童趣在故事中闪光,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颠覆"与"创新"的奇妙旅程中,促使学生去感受不同故事中共同的真、善、美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西洋记》“把”字句意义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罗懋登著的白话小说《西洋记》中"把"字句有1355例,其句法结构已经相当丰富,那么,这么丰富的"把"字句式能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呢?本文将《西洋记》中的"把"字句划分了五个意义类型,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洋记》成书时代是"把"字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维纳斯雕像之美,正是在于它的残缺。残缺美,有时候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到泰国旅游,不得不去阿育塔雅看看那里的历史公园。行走在阿育塔雅的皇城废墟之中,看着倾颓的各色建筑静谧而和谐地矗立在这片曾经繁荣而富足的土地上,佛像永远在残墙中闭目微笑。这里见证了阿育塔雅王朝在泰国历史上的辉煌与没落。也许你对"阿育塔雅"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它在国内还有另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名字:大城。"阿育塔雅"是根据泰语发音而音译过来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化鹏故事是我国文学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本文从《庄子》《列子》中关于鲲鹏故事的记载、"鲲化鹏"思想、神话中"鲲化鹏"故事、现实中的"鲲、鹏"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时代的角度来探究鲲化鹏故事的起源和演变,以期对今后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生活中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了较大忽视,民间文学也因此面临着消逝的危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对我国民族遗产和社会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以"旁■"为主人翁的民间故事最早出现于《酉阳杂俎》上,与其相似的"旁■"类的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两姐妹》是土家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它的故事类型与《酉阳杂俎》上的"旁■"故事极为相似。以《两姐妹》这个典型故事为例可更加具体地叙述"旁■"类故事所阐释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强调研究"旁■"类故事对民间文学继承与发展的总体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贞"字在《周易》中是高频字,且非常重要,对它的理解学术界分歧依然很大,重点从《周易》文本出发,可探讨"贞"字的本义,认为"贞问"更符合《周易》的占卜性质。  相似文献   

20.
张璐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30-131,146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汝珍的著名长篇小说,成书于《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之间,是研究近代汉语及其发展流变的重要语料。通过对《镜花缘》中的"第"字的分析,了解"第"字在这篇小说中的主要用法和古汉语大致一致。并通过与同时期语料和现代汉语对比,探求"第"字在这一时期用法的特殊性,并把握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以及部分意义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