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2.
黍离之悲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题记越王,难道你忘了会稽之战吗?当年你为夫差所败而兵退会稽,但你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执文种之手与其促膝共商对策,那是何等的泰然;当时你作出了最果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的故事多数以狐仙鬼魅为题材,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作者并非为了猎奇,而是有所寄托的,这从书中的故事就可看出。作者通过花妖狐魅或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或歌颂真挚的爱情和自主婚姻,但这无一不是都打着作者的思想烙印,抒发了一腔不平之气。 一、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聊斋志异》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以贪官酷吏、豪绅恶霸的揭露和对封建政治制度某些方面的批判。这类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写得相当深刻。例如《促织》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故事通过“宫中尚促织之戏”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处于明亡清兴的易代之际,作为一名充满爱国热忱的志士,其词多写“黍离之悲”。他“怆怀故国”、坚决抗清、不仕清朝的“黍离”情怀,缘于他深受“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扶长中夏”的理想,以及家庭世被明恩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6.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7.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8.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9.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的内容大多描写旷男怨女风花雪月的缠绵相思,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花间词人在心灰意懒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亡国破家之恨。在传统的黍离之悲文学中,春秋吴越、六朝、隋、五代、南宋的亡国之鉴被题咏的频率最高,几乎成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本文就是此为生发点,来表现他们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2.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3.
“黍离”是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4.
霁山先生,即宋元易代之际平阳遗民诗人林景熙。 据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霁山先生“倡为古文,发为骚章”,著有杂文十卷,曰《白石稿》,诗六卷,曰《白石樵唱》。明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说,霁山先生所著文,“一皆本于忠义之所发越,传诵江湖,脍炙人口。”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霁山集》收录诗三卷,文二卷。霁山先生杂文多为序、铭、记、说诸种文体,最能体现作者为人为文的,当是“二说”,即《磷说》与《蜃说》。前者以乡间的所谓“鬼火”为发端,借以揭示南宋所以亡国的内部原因,后者则以海市蜃楼的生灭无常、转瞬即逝来诅咒元蒙入侵者必将烟飞灰灭。  相似文献   

15.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16.
湖州历来词作兴盛,尤以周密、赵孟頫两个典型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了深深的黍离之悲。而其表现方式是通过对湖州前代先贤的反复吟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正>《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把"悲"字  相似文献   

18.
厉燕 《语文知识》2014,(6):17-18
一、呈现“问题群” 师:今天,我们来读姜夔的《扬州慢》。课前大家已经把相关问题交上来了。这堂课就围绕大家的问题阅读,理解化用杜牧词句的用意,体味作者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南宋词人的代表,其词题材广泛,涉及感时抒怀、咏物记游、交游酬赠等,但关于姜夔词中的爱国情怀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近现代以来,姜夔的爱国之思、淑世情怀已经逐渐被专家和读者认可,然而关于其爱国词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姜夔爱国词的艺术手法、章法结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其爱国情怀之所以含蓄隐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诗歌以题材区分而发展形成类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如山水诗多抒写逸世之志,游仙诗多抒发愤世之情,咏物诗多寄寓人格象征之意等等。咏史诗是这些类型之一,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左思是西晋太康文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在他存留的十三篇诗歌中,《咏史》占了八首,也正是这八首《咏史》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钟嵘《诗品》以来,左思《咏史》一直享有赞誉。但有意思的是,人们既推崇他的《咏史》,又认为他的《咏史》不是咏史诗的正体。胡应麟曰:太冲《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辄稍歧,一代杰作也。”(《诗薮·内编》卷2)何焯云:“咏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