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依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关于运动依赖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抽取220名普通健身者为研究对象,对个人因素(性别、年龄、BMI、婚姻状况等)、身体活动特征(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以及运动背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erry2004年设计的锻炼上瘾量表(EAI)对运动依赖进行评定,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结果发现BMI值、运动总的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间是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室外运动和与朋友一起运动是影响个体运动上瘾的重要运动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规律运动者运动依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运动依赖行为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制运动依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利用该问卷对1 2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影响运动依赖的一般因素有性别、持续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以及每次运动时间。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运动强度、自我呈现与社会体格焦虑会直接正向影响运动依赖,自我呈现还会透过运动强度与社会体格焦虑间接正向影响运动依赖。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几乎全部达到了相应要求,各路径系数、因子载荷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依赖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只有将各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预防运动依赖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李玉  韦宇 《体育世界》2011,(2):35-36
运动焦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以心理障碍、运动情绪低落、生理指标变化和行为失常等为主要特点。影响运动员运动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个体技能水平、运动经验以及个体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认知有关系。也有较强的特质相关性。个体、集体运动焦虑水平不同导致唤醒水平的不同,从而对绩效有影响。为克服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从技能上,更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当运动心理出现障碍时,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消极行为,并且有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其运动成绩。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和措施,为教学与训练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个体与人际层面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以浙江省5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自我效能、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教师支持以及同伴支持6个量表进行测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得到个体与人际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模型。结果显示:锻炼自我效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重要因素,人际水平中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大于教师支持,教师支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与态度影响体育行为。研究认为,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中应关注同伴支持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多巴胺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躯体运动、神经活动等。脑中的多巴胺合成和分解与运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其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尤其是耐力运动能力,多巴胺还可以通过调节其他激素以及影响心血管来影响运动能力;多巴胺也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联系;多巴胺合成和分泌异常与帕金森综合征并伴有迟发型运动障碍有关。本文对多巴胺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认知和躯体焦虑对运动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这个理论,运动员在赛前具有较高的认知焦虑水平或躯体焦虑水平出现极端值(过高或过低)或自信心较低时,他们将取得较差的运动成绩.先前的研究还认为焦虑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所要完成动作的特点.不同的运动技能有各自最佳的焦虑水平.总的来说,焦虑水平较高有利于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项目.而焦虑水平较低时,则有利于完成精确类项目.就乒乓球项目而言,它既需要体力又需要精确性,因此,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研究对象3 6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各1 8名,平均年龄为12.28±0.74岁.研究方法采用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C).让运动员在参加地区赛第一场比赛的赛前30分填写问卷.研究结果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不能用来预测运动员的成绩.获胜运动员和失利运动员赛前的躯体状态焦虑和自信心没有差异.这表明本研究没有支持多维焦虑理论的假设,或许是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比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更大.因此,如果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与他们的技术风格相适应,不同焦虑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β-内啡肽与运动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啡肽作为重要的内源性阿片肽物质,与运动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训练改变β-内啡肽表达水平,能使运动员心情舒畅、消除疲劳、控制体重、调节激素水平、促进机能恢复。因此,β-内啡肽与运动行为的密切关系对机体极为重要,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为创造佳绩、增强国民体质服务。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育教育实践与心理学理论,文章提出: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提高运动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影响运动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认为它受:运动者的亲历信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的替代性信息;他人的言语暗示;情感的唤起;环境信息五种信息源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提高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建议与对策: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培养自我激励能力;加强榜样示范能力;优化练习氛围。  相似文献   

10.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