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清代各会馆、公所组织中普遍存在祭神活动,其主要特征为:近一半的会馆、公所有祭祀关公的内容;某些会馆奉祭天妃或原籍地方神;公所分别崇祀各自的行业神;近三分之一的会馆、公所有多神共祭的现象。清代会馆、公所通过祭神以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祈盼神灵保佑其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上海的会馆、公所面对同乡会的崛起,更为关注慈善公益事业。四明公所开办了四明医院,其组织结构、监察制度、经费来源以及医治对象都显示出与四明公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体现出一些民主管理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三山会馆始建于晚清,其建筑风格独特,建筑装饰以梅兰竹菊等植物为装饰,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洛学史著作对洛学学脉的构建与不断完善下,"洛学"由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成为"中州理学"之专指。在"崇理学"的共同主题下,现存七部清代洛学史的体例与内容较为一致,学术传承性强,但在学术史观点上存有细微差别,是清代中州理学传承不绝与治学风格多样的充分体现。清代洛学史构建的学术体系较为开放,在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前提下,陆王心学、汉唐经学也占有一定比重,深受清代学风变迁之影响。清代洛学史著作集成与总结了千年洛学的学术成就,有助于中州理学的传衍,也为后世研究洛学提供了资料线索与文献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末国内罂粟大量种植,鸦片烟毒泛滥成灾,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自1906年始,清政府改变以往驰禁政策,从禁种入手,很抓禁烟,制定了较为正确的禁种政策和措施,决心扫清烟毒,为民除害。各级官吏也大都于禁种一事认真执行,通过各方努力,禁种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轫时期。社会的变革、近代教育的勃兴、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和办学实践,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着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之后,我国师范教育进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朝经济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研究领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现仅就2001 年研究成果, 从近期著作和论文两方面进行概述, 以供同仁省览。  相似文献   

8.
为功臣画像是中国古代帝王表彰有功之臣、纪实铭勋的一种方式.帝王希望藉此以炫耀武功、增强民族信心,并在全民范围内树立一套选才标准,因而图绘功臣这一历史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涵义.有清一代,紫光阁作为功臣画像的陈列地点,伴随着清代从乾隆到光绪数朝一百余年的历史.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湘军成为镇压此次起义的主要力量.光绪十二年(1886),为表彰此批功臣,特将他们画像于紫光阁,这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图像功臣活动,与乾隆、道光时代图像功臣相比,有其自身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人会馆的出现,是晴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大宗贩运贸易兴起的产物。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实际上是贩运商帮建构的表象和媒介。会馆组织的建构和发展,是贩运商人通过“笃乡谊,祀神祗,联嘉会”的化纽带以及“利”、“义”的契合实现群体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商人在自我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把社群认同和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简析清代新疆的双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对清朝新疆双语教育史料的梳理分析,发现在清朝各个不同时期,新疆各种文化教育教学中都存在着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  相似文献   

11.
唐代官学制度日臻成熟,官学的类型、层次及组织管理较为完备。官学教材与官学教育体制相适应,并保障官学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两者共同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教育特点:由政治集权而带来官学教材的一统,尤其在儒学经学教材方面更为显著;课程设计的共同必修与专业分科选修促使教材的选用更具教育意义;各专科性质官学确定相关专门技术知识的教学内容,导致专业教材地位上升;伴随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官学教材传播海外,影响世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唐代官学教材典籍文化、培养人才及思想传承的历史贡献基调。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上海女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流入上海的花鼓戏中的女性演员为近代上海最早的女伶。髦儿戏的出现促进了上海戏园发展,又出现了专门的女班戏园,女伶开始登上城市戏园舞台,并在不久实现男女同台合演。女伶在上海舞台的出现历经艰难,但由于适应了近代上海娱乐商业化趋势、满足了舞台对女性艺人的需求、顺应了妇女解放的潮流,因而女伶队伍日益扩大,社会影响逐步增强,并折射了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7,(2):60-66
奉天地区的稻作历史已有3000多年,是中国主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基础,清廷和奉系军阀相继出台了支持水稻生产的政策,水稻种植范围逐年递增。朝鲜移民为奉天地区水田稻作农业的主力军,水稻的空间分布也大致与朝鲜移民的迁入路径相吻合,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拓展。开发水田,进行稻作生产,既提高了低湿地的利用效率,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