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博君 《百科知识》2022,(20):34-40
<正>提起龙蒿,相信很多人都对它比较陌生。确实,与青蒿、艾蒿和茵陈蒿等同属植物相比,龙蒿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是那么高。在我国不少地方,龙蒿常被误称为“青蒿”或“茵陈草”,有时甚至干脆被视为没有具体名字的野蒿。事实上,龙蒿不仅是蒿属植物中一个重要的专门种类,而且是蒿属中唯一被人们当作香味调料的植物。在欧洲,尤其是法国,龙蒿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调味品,与洋芫荽、虾夷葱和细叶芹一道成为法式料理的“四大香草”,被誉为法餐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从青蒿素的教训和经验看专利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专利保护,国际合作,是当前我国药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途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a annua)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衍生物主要有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和青蒿琥酯等。我国目前已经建  相似文献   

3.
专利号:ZL98112759.2专利项目简介藜蒿,别名蒌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藜蒿嫩茎是当今最受欢迎的野生蔬菜。它不仅清脆可口,且有迷人的特殊香气,营养十分丰富,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习惯。野生藜蒿主要产于鄱阳湖及洞庭湖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4.
大籽蒿为常用藏药,该药中含有黄酮、木脂素、倍半萜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大籽蒿的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该藏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能全面控制藏药多刺绿绒蒿的质量标准。方法考察基源、薄层色谱法。结果本标准在《藏药部颁标准》1995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鉴别"项下的薄层鉴别,以及"检查"项。结论研究制订藏药多刺绿绒蒿质量标准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为藏药多刺绿绒蒿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基础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9,(8):F0003-F0003
绿绒蒿 别名:阿拍色鲁。双子叶植物药罂粟科植。绿绒蒿全世界共有49种,主产于亚洲中南部,以我国最为丰富,有40种分布于藏、滇、川、青、甘、陕等省。多集中分布于滇西北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甸、高山灌丛、流石滩,少数种类在滇中、滇东北的亚高山地带。绿绒蒿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些种类还可入药治病,可治疗气虚、浮肿、哮喘等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罂粟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测定了绿绒蒿属3个种的matK和rbcL的叶绿体片段,同时结合了GeneBank中14属31种和14属28种的相关序列,利用MEGA6.0以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L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在所有样本中,2个叶绿体片段matK和rbcL在红花绿绒蒿、多刺绿绒蒿和久治绿绒蒿中的长度分别为700bp左右、900bp左右。(2)叶绿体片段构建的MP和Bayes系统树基本一致,大致分为2大支,第一分支由角茴香属、荷包牡丹属、荷包藤属、烟堇属、紫堇属和紫金龙属构成;第二分支由绿绒蒿属、罂粟属、蓟罂粟属、博落回属、白屈菜属、荷青花属、秃疮花属和海罂粟属构成。久治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几百名中国科学家为了帮助援越士兵摆脱疟疾的困扰,发明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成功地研制出了青蒿素。但是,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法,所以,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1990年,为了控制疟疾对青蒿素的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治疗中必须将青蒿素同别的抗疟药联合使用。中国科学家接着发明了复方蒿甲醚Coartem,这是一种基于青蒿素的复方药,该药到现在为止还是世卫组织唯一批准的抗疟复方药。1994年,瑞士药厂诺华买走了复方蒿甲醚在中国以外市场的销售权。中国的药厂则继续为诺华提供生产原料。而中国科学家仍拥有该方在中国国内的专利权。然而,为了满足发展中国家对更为便宜的单方青蒿素的大量需求,中国的药厂仍然继续着单方的生产。2007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单方青蒿素会引发耐药性,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复方类抗疟药。这无疑让买走中国复方蒿甲醚的瑞士诺华成为最大受益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抗疟单方药的抗药性问题及复方类抗疟药的专利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9.
一、配方 1.艾蒿类,如野艾、细叶艾、青蒿、黄花蒿、牡蒿艾等,占1%~2%。 2.紫背浮萍,又称浮萍,常见于池溏、湖泊或稻田水面,占3%~4%。 3.野菊花,取其茎叶部分,占4%~5%。以上植物,作为驱灭蚊虫的成分。因各地生长条件不同,配制时可稍作变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并配制得到伊朗蒿花露水,通过试用调查可得知大众对于该花露水的感受及评价,证明了伊朗蒿花露水具有很好的前景以及一定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芦蒿,又名萎蒿、水蒿、狭叶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是湖荡草滩地上的一种植物,生活力强,耐湿耐旱。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芦蒿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多种矿质元素和香脂成分,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之功效。是一种典型的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毛莲蒿植物的茎段为材料,研究了其消毒时间。诱导丛芽、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藏药材毛莲蒿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可在1号培养基直接诱导腋芽;在2号和3号培养基中诱导丛芽最佳,芽的平均增殖系数为5.7-6.0;在7号培养基中,生根时间及整齐度为最佳,生根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植物个体特征对放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湖地区围栏封育二十年的高寒草原群落个体植株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了紫花针茅、冰草、早熟禾、猪毛蒿四种优良牧草个体和异叶青兰、披针叶黄华、狼毒三种杂毒草个体在放牧压力下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发现优良牧草个体对长期放牧的形态响应与杂毒草类不一致,优良牧草在长期放牧的条件下表现出“个体小型化现象”,但是杂毒草却是不明显,在地上生物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个体形态变异差异造成了植株个体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相对改变,各植物种群占有的生态位(资源空间)发生“形变”,优良牧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收缩”,杂毒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扩张”,草原群落中的各种群重新组织,优势种出现更替,是高寒草原群落退化演替在个体水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十字花科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野生的十字花科植物-诸葛菜、蓝花子、海甘蓝和播娘蒿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上述资源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会泽县科技局、大海乡承担实施云南省科技厅国家中药材现代科技产业云南基地“重要濒危药材,野生雪上一枝蒿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开发”项目,连年获得成功。2004年推广种植的28.4hm^2(公顷)名贵中药材雪上一枝蒿,属全省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总产鲜块根30万kg,总产值900万元,种药农户人均可收入7000余元。但是毒药产品市场难,农民是否增收,引起了大海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大花绿绒蒿是藏药中的一味常用药,药材活株中内生真菌丰富,文章研究了40株来自大花绿绒蒿的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细胞的活性。实验采取了固态发酵方法,并通过乙酸乙酯-甲醇-氯仿混合溶剂提取了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MTT法研究了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株MDA-MB-435进行了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抑制率大于80%内生菌菌株有17株,抑制率介于50%~80%之间的内生菌菌株13株,抑制率小于50%的内生菌菌株有10株;抑制率大于80%内生真菌菌株有9个种属。实验表明,大多数大花绿绒蒿内生真菌具有良好的抗乳腺癌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藏药多刺绿绒蒿为藏医习用药,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挥发性成分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该藏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今后该植物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馬先蒿屬,是玄参科中的一个最大的屬。全世界大約有500种馬先蒿,其中我国产的就不下300种。一百余年以来,世界上先后有九个人做过这个屬的系統研究,但是研究的結果都不能令人滿意。 馬先蒿的叶子有互生的,也有下面对生而上面互生的,也有完全对生或者輪生的。它的花萼是筒狀的,通常具有五个齿。但是在高等类型中,常常合并成为三个或者兩个齿。花冠合瓣,左右相称,分为上下兩个唇瓣:上唇由兩个花瓣結合为盔狀,叫做盔瓣;下唇常常大于上唇,分为三片,包含兩个对等的側片和一个中片。花冠的进化,在  相似文献   

19.
油蒿群落生物结皮对降水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油蒿群落固定沙地上生物结皮覆盖完好(BSC)和去除生物结皮(NBSC)情况下不同深度土层对不同降水事件的响应及整个雨季的土壤水分特征.研究结果如下:无论降水量大小,相同深度BSC的响应时间均显著大于NBSC;在同一降水事件中,BSC的初始入渗系数和平均入渗系数均显著低于NBSC;在小降水事件时,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油蒿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中,而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小于20 mm的降水事件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在研究区降水事件以小于20 mm降水为主的情况下,导致40 cm以内土壤水分恶化,久之将导致固定沙地油蒿群落的衰退;研究区降水格局的改变将对土壤水分及植被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以高寒草甸常见的毒杂草南山蒿为供体材料,通过比较毒杂草直接分解和埋藏分解,以及埋藏前后土壤理化性质、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为阐明化感作用地下部分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数据和理论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虽然有一部分化学物质减少,但部分化感物质仍然存留。南山蒿植株中的红没药醇、庚烷、1,7-二甲基萘、甲基萘、1,2,3,4,5-五甲基苯、庚二烯等化合物在分解后进入土壤并保存下来,而且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改变。因此,植物残体的分解是化感作用地下部分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