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涵 《教育文汇》2006,(3):45-48
作为一个爱书人、读书人、教书人,我一直在追求理想的读书境界,也不断地教育学生共同追求这样的境界。然而,面对当今非常流行的读书风习,我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疑惑,总觉得当今学校流行的读书方式、读书内容、读书心态都掩藏着许多还未被人们重视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现今的读书与理想的读书境界有着太大的距离。因而,我想把这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境界     
正我倒以为,我们不必急切地劝所有人读书。因为书犹药也,劝人读书很像劝人吃药。但却可以提醒,在你拿起书准备打开时,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可能决定着读书的结果,影响着读书的境界。我们也不必过于责备所有不读书的人,也许还需要理解包容他们。他们的某些言行,也许还真的符合人生宇宙中某些部分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境界     
书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莎士比亚说得好:“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尤其是读优秀的书,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增加知识,还有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启迪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对生命的存在肃然起敬。读书是一种精神沐浴。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享受的辰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美妙的去处,它那纯粹的智慧和美,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成熟,胸怀宽广,精神充实。读书要勤于思考。古人的读书妙语发人深省。有一种引领和校正作用,细细品味,受益良多。仅一句,几乎把读…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境界     
据说读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看书,第二种境界为抄书,第三种境界为背书,三种境界中以最后一种为佳,这也就是我们惯常说的看一遍不如抄一遍,抄一遍不如背一遍。但也有些书是只适合看的,如果抄或者背一本很普通的读物,也就像用一块肥猪肉炼油,炼一遍油脂里的油便已出尽,如果再炼,熬出来的便不再是油了,而是一股难闻的糊味。有些书,却是值得去抄和背的,譬如好书。一本好书,假如仅仅看看,未免可惜了些,以看的方式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面对一处稀有的富矿,你却只拣表层  相似文献   

5.
6.
读书的境界     
<正>宋真宗赵恒有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道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道出了读书人的心愿和追求,也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境界     
读书没有止境,但读书确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我认为,读书也有三种境界。现在不妨来一点“效颦”,也用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夏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夜晚,在书房里,伏案读书,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境界     
书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莎士比亚说得好:"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尤其是读优秀的书,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唤起我们对生命尊严的肃然起敬。读书是一种精神沐浴。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享受的晨光。"不是吗?一本好书,虽无声,却有仰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境界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如“雪映窗纱”(《尚友录》卷四: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境界     
读书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于茶余饭后,闲日暇时,信手拈来,随意翻翻,是一种消遣方式;更多时候,读书,需有一种“物我合一、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境界     
我此处所谈之读书并非指教科书,乃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关于读书的境界,古今中外,众说纷芸,莫衷一是,观点之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读书三境"之说,其三境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境界     
《教师》2017,(13)
<正>中国人历来有勤于读书的传统:相传孔子当年删《诗》《书》,制《礼》《乐》,订《春秋》,就曾留下手不停披韦编三绝的美谈。而后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匡衡凿壁……一个个关于古人勤读的典故,更是不胜枚举。到了现代,学贯中西、胸罗万卷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便傲然宣称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其气魄之大、用功之深,都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历代文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境界     
读书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于茶余饭后,闲日暇时,信手拈来,随意翻翻,是一种消遣方式;更多时候,读书,需有一种“物我合一、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种境界:“吞、“啃、“品。“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境界     
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做到了这三个贯通,你的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非常宽厚,非常坚实。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金字塔才会做得高。文化底蕴怎么修?只有一条路,这条路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概括成读书的三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  相似文献   

20.
"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阅读教学亦然.一篇课文正如一片海洋,既有"浅水湾",也有"深水区".倘若囿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仅仅带领学生在"浅水湾"打转转,看见"鱼虾"便止步,或误把"鱼虾"当"蛟龙",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有几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