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在对地方课程的认识上存在着“大一统论”、“接轨论”等错误理论倾向,扭转这些倾向,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地方性要求的基本前提。要在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上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科学、全面地认识地方课程的精神实质,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刍议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2004年起至今已有8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对课程改革在高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缺乏认识,学校追求高考升学率,课程改革流于表面。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新课程实施的形式化倾向较浓。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农村面临的困难尤其突出。为进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三个层面应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有效机制,规范课程管理,完善课程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广成熟的课程改革经验,深化高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界展开了课程改革的大讨论 ,其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日益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定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体制 ,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开端。关于校本课程 ,目前 ,学术界倾向于认为 ,它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 ,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在当今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已实行了“校本课程” ,某些国家已经相当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作者通过对主体论的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新的主体论——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无主体”。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学校课程管理:赋权后的困惑与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制度文本上,学校拥有了课程管理的主体权责;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正经受着“上级课程行政滞后”、“社会应试倾向”和“自我建构能力不足”的困扰。检视学校课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寻求应对和突围的路径与策略,以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8.
一、新课改的“四个问题” 1.单向度思维倾向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变革思维方式。然而变革并不意味着以非此即彼、单向度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新旧课程范式,也不是对旧课程所倡导、坚持和采用的在新课程中都要予以否决、批判和抛弃,这会导致对新课程的误解和误读。当前,在新课程中,不乏这种单向度的思维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思想上,新课程范式以“学生、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比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 ,有着百倍的复杂与艰难。如果人为地以“大课程论”理论统驭教学 ,把主体行为的“教学”放在结构性、物质性“课程”的依附性地位 ,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制度课程”。这种课程的内容会得到因循传统的教学的支持 ,但新的课程理念却会遭到惯例的抵制 ,这可能导致以旧思维和旧方法驾驭新内容 ,导致新课程目标尤其是创新素质目标的失落。因此 ,课程改革应超越“大课程论”或“大教学论”的同样思维不同侧重的偏见 ,在“课程与教学”和而不同的理念下 ,关注并释放教学的张力 ,引导教师致力于教学课程 ,把改革的重心落到体检课程、体验教学上来 ,走出已经或正在步入的“新制度课程”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因为“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国家颁发的各项课程政策,行使有效执行和合理建设新课程的能力。”并且“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与卓越的明显标记。”为此,我们自2000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始终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跟进,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师本课程”,因为最终是教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教师关注与期待的不同,必定会引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中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教育形势的发展给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课程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基础、学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理论建设需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创建中国特色现代课程论学科体系。课程本质规定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课程作为一门“文本”与“行动”、“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相统一的学科,形成中国特色课程论的理论体系并引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课程论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两大任务。中国特色现代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在学科内涵上,要反映从教育研究到课程研究的学科关系;在方法逻辑上,要体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在学术话语上,要形成中国特色概念与理论话语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必须“接轨”,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手笔就是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改国家“一刀切”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足”互为补充。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课和学生自主选择,学分要求不高,更主要是不被计入各种考试,所以这一“足”成了短脚。有人戏称,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新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校本课程是“弱势群体”,那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实行新课程的各地方、学校普遍颁布了《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典型经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有许多学校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理念认识上的模糊,导致这样或那样的操作偏差和失误。同时,面对“校情”、“学情”和考试,特别是高考的现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者存在着种种困惑和疑虑,  相似文献   

18.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班,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各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初春开 《考试周刊》2011,(85):224-225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同时强调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三级”宏观课程的结构中.地方课程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