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存在,周作人是以备受争议的"现代隐士"形象出现的。他之所以会选择与时代主潮迥异的隐逸之路,有多方面的原因。疾病和家庭的影响、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周作人关注自我、走向隐逸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主因则是周作人对隐逸之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应该读书,校园应该有书香,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开卷有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书籍有良莠之分,于是各种所谓的"必读书"书目闪亮登场。既谓"必读书",当然以经典居多,但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积淀的经典也实在太多,读哪些经典呢?况且,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是否真有人人"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3.
周氏兄弟都积极地从事过新诗的创作,都为草创期的"五四"诗坛做出了不易的贡献.二人新诗创作数量虽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却引领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邵洵美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同在上海,相互之间有过交往,但很快在恶感和误解的驱使下关系破裂,本文从史料出发,考辨两人交恶的前因后果,全面细致展示这一公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秦雪 《文教资料》2012,(27):54-56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就五四时期鲁迅与周作人在“博爱”与“暴力”两大原则问题上态度的歧异。论述了鲁、周二人人道主义思想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两人生前事各异,身后名不同,不过二者在文学批评思想上却相通之处甚多:"人的文学"观点虽是周作人明确提出的,但鲁迅同样功不可没;两人从不同角度坚持文学批评"自由"和"宽容"的原则;两人对文学阶级性和文学功用的认识其实并无根本冲突.他们的诸多共同认识都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共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同时又是一个“五四”狂飙突进青年,曾高举过人道主义旗帜进行思想革命。他后来的沦落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身的脆弱个性以及爱好创作静穆、平淡冲和的小品文,形成了人性向背的巨大转折。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思维主体的知识者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我国特定文化、历史积淀出的突出特征。本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在生活环境可谓艰危严酷,第一代现代知识者承受了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进了新的内容,他们开始彻底扬弃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民族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京报网讯,被业内称为艺术品市场风向标的中国嘉德2012春拍在北京举槌,此次春拍除了中国书画有恽寿平《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手卷、石涛十开《细笔山水册》、李可染巨制《韶山》等几大亮点外,古籍善本也有不少珍品,其中唐弢的珍藏颇可圈点唐弢的收藏乐趣是很广泛的,诸如当代文人翰墨、书画、书札、版画书籍等。此次上拍的手稿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一是沈尹默《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个人的自大”与周作人的“个人的解放”看似语言相仿,然而,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却始终坚持文化批判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合群的自大”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强调的是个体鲜活的生命;而周作人的“个人的解放”则是作叛国的遗民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打油诗”在其创作中的重要性丝毫也不亚于他的散文写作,它是周作人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人生、艺术转向的伴生物,是步入中年之后的周作人表露个人心迹、抒发人生感喟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旧体诗为我们窥测这一时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人生变故的周作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功利化的文学观的疏离与超越,转向一种将人生艺术化的审美主义;二是以此表达一种“古老的忧惧”.一种置身于乱世的忧患、悲悯意识;三是其附逆后的心迹流露,一种“不辩解”的辩解。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倡导中鲁迅与周作人的差异,与他们的日本文化取向直接相关,根源于他们的日本体验形成的不同精神取向,这在厨川白村文艺著述进入中国过程中有更集中的表现,这同时也是他们致力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曾经是个进步的文学家,后来堕落成为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罪人。他的文学观和文化观。他的人生哲学和人生道路,都是极其独特复杂的。作为文学史或文化史上的一种现象,本文对此略作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部分作家都用过笔名,更有很多人拥有不止一个笔名。这给现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多问题,往往一篇署有很陌生的作者名字的作品,其实却是属于某位著名作家。也有时候,一个大家看起来都很熟悉的名字,其实不过是另一个人偶然使用了与那个名作家的笔名甚至本名相同的名字。当然,要确定某个名字事实上是哪位作家的笔名,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作家本人还在世,也许还可以请其通过回忆帮助核实一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是作家本人都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用过某个笔名。如果是那些已经逝去的作者,研究者往往更要查找很多资料才能证明某个名字属于某位作家。  相似文献   

20.
翻译古希腊文学、研究古希腊文化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鉴别和批判,以期实现国民文化和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