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雪芹无疑是小说巨子,其《红楼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他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对《红楼梦》中的《西江月》(无故寻仇觅恨)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深度剖析,可加深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红字》的浪漫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址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作品。本文从宗教神秘色彩,作者的主观倾向,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丰富的象征手法方面,论述了《红字》浪漫主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志》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志》所载小说家进行分折。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著名小说家赫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白鲸》中描写了"裴阔德"号与白鲸惊心动魄的搏斗,最后船被白鲸打翻,被大海吞没的命运。而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书记员巴特比》则描写了一个孤独寂寞,沉默寡言,性格怪僻,最后被社会吞噬的的巴特比。两部作品在大多数人物身上都采用了静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这种独树一帜的方法,使作者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获得了难以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圣马》和伊夫林·沃的《罪恶的躯体》都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世界正处于一战结束后的恐惧与绝望之中。三部小说都表现了疏离感这个重要的内容:《太阳照样升起》和《圣马》关注的是独立个体的疏离感,《罪恶的躯体》则反映了两代人之间的疏离感。三部小说都揭示了现代战争是造成人们疏离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刀疤》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子集《杜撰集》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借助经典叙事学研究成果,从悬念设置、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等方面探析《刀疤》的叙事艺术,揭示小说家使用的特异叙述方式及人称转换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这一分析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黄金时代》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荒诞是中美黑色幽默小说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以王小波为代表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家,在对文学共生意识进行祛魅时模仿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的创作方式。虽然两本小说都从阈限视阈出发描写了个人与体制带有"道德疯狂"色彩的对抗,但《第二十二条军规》着重以寓言的形式描写了荒诞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逻辑,而《黄金时代》则因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带上了后创伤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图揭示介入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的心理机制。这些作家具有鲜明的“予史”人格,作为小说创作主体的人格反而缺失,导致了当时小说家的缺位。在书商、市场和读者的影响下作家的精神在特定时空中暂时的“下野”,以及因惊“奇”而出现的眩惑,都一定程度改变了自己的现实人格,逐渐与文体要求达成一致。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的特定题材,使作家的自觉意志再次改变,最终完成小说家人格的嬗变。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作家的一场眩惑中的七采梦。这些小说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往往也因作家的眩惑而生成。  相似文献   

9.
冷华辉 《文教资料》2008,(20):33-3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浪漫、悲壮、富有戏剧色彩的一生,反映了在浮华享乐、迷惘失落的爵士时代,年轻人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及其遭遇破灭的过程.在文中,作者大量运用色彩来表现其深邃的思想与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历举唐代的史传、诗文、笔记小说,旁征博引,指出前人不查,将《续玄怪录》的作者李复言当作了曾任京兆尹和岭南节度使的李谅的错误,认为小说家李复言的身世尚无可考,应付之阙如,以待后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传奇作家徐霖创作的戏曲作品《绣襦记》,其素材在唐代便为人们所熟知,故事流传极为广泛。这一故事得以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在于女主人公李亚仙身上所显示的性格美,文章通过对李亚仙形象分析来揭示其百折不挠、坚贞不渝、义干云霄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唐诗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创作宗旨上,提出"以唐人为指归"之论;2.从雅正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的唐诗观;3.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晚唐作派。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酷爱唐诗、唐文,从唐代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使他的思想锦上添花,更富有魅力。他一生从未离开过唐诗,不但读、诵、吟、赏,而且还亲自批阅评论,时有独到见解;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唐代文学典故和词汇;他的文风也深受唐代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的散文受到汉代史传散文、唐宋散文、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同时亦受到元、明时期戏剧及明代小说的影响。他汲取小说创作的营养,在表述中运用小说化的语言,使得作品的题材范围更趋广博,叙事艺术更为独特,行文特点更加鲜明;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在对唐诗四期作出评论的同时 ,揭示出唐诗格调流变的轨迹 ,特别对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格调”论的立场使沈氏对唐诗流变的审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同时也导致他对中晚唐诗的评价有失偏颇。作为唐诗研究的重要一家 ,他的观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绩以其疏野质朴,清新自然的诗风卓立于初唐诗坛。历经隋唐两朝的王绩,诗文创作不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以及其表现手法,在当时都自成格局,独树一帜。王绩在创作上对唐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情景进一步的交融、对诗歌律化的推动及语言的口语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