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赤壁赋     
苏轼 《青少年日记》2010,(10):62-62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干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之《前赤壁赋》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美妙”。一、“意境”之美妙这是我们读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我们带入了空灵的乐境;“舟”凌于“茫然”、“万顷”之上,顿时有了“登仙”之感。寥寥数笔,一种超然忘怀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人称羡。当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读者很  相似文献   

3.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样,都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二者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采用“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手法,在艺术特色上颇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主题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的处理和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从读者角度看,正确无误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是正确理解作品、乃至正确认识作者的重要手段。苏轼的《前赤壁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尤以“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前赤壁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影响为最大。这种“随遇而安”说,曲解了《前赤壁赋》所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属于与散文和戒、铭、吊文不同的文赋;“扣舷而歌者”是客,即作者运用赋体常见主客论难结构方法将复杂思想的一面外化而设计成的一个人物;引起作者飘飘欲仙感觉的是初秋水面较盛的雾气而非辽阔的水面;该文主题思想应是作者触景生情,追缅英雄伟业不在,慨叹自己壮志难酬、岁月无情,同时又努力以来日方长,且寄情山水、知足常乐来宽慰自己。  相似文献   

6.
堪称绝作的<前赤壁赋>是当时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当时苏轼的人生处于重大的转折点,经受着生活对他的重重考验.然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没有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地生活,而是将自己的苦闷心情寄托在大自然当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国王英雄的赞美和向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作为北宋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前后达44年,期间可谓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作为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尤其被贬黄州时期,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分析《前赤壁赋》,从“作者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入手,以哲学的角度探究苏轼的人生思想,即唯物的生死观,辩证的时空观,淡薄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9.
10.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悲剧意识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每一生命个体的人生历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中介,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用悲剧意识解读《前赤壁赋》,更深入地理解、体悟苏轼的文化心理和艺术人格,对社会变革时期构建坚强的心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苏轼《前赤壁赋》文中的主客对答的“客”应实有其人的道理。分析客和苏轼面对同样的景色,之所以感受不同,品位各异,根源在于两者观赏大自然时站立的角度和心态不一样。最后说明人生感悟是他的精神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尚竞茹 《孩子天地》2017,(6):289-290
西方现象学提倡的是回归事情的本质,还原事实的真实面目。中国美学中的“即景会心”与西方现象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东坡选择的是赤壁,把自然山水融入进去。人和景,水和月,情和理,融合在一起,形成唯美且幽深的境地。学习《前赤壁赋》,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让思想穿越历史,实现与作者的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章中哲理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范曾 《安徽教育》2010,(3):21-21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文是上海高中语文试用版高二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作为拓展阅读,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由景生情、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虽屡遭人生磨难,身处逆境,但依然豁达、淡泊、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秋声赋》与《前赤壁赋》有何异同?从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铺陈扬厉主客对答议论、不堆砌藻饰造语平淡、押韵灵活不拘形式、尚理趣崇变化学深器大五个方面论述其同;又从写作背景、结构立意、比喻想象烘托多还是哲理写景议论多、铺排骈散繁简不一押韵形式和韵脚不同、两赋写作特色侧重不同论述其异。  相似文献   

17.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辨证地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在苏轼看来,事物的变和不变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从什么角度看,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层面的认识。作品表现了作者达观崇高、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兰花 《文教资料》2005,(18):58-59
苏轼《前赤壁赋》中箫的描写具有以箫生波,由乐转悲,吐露壮志难酬的幽怨;以箫生情,飘逸灵动,营造悲美的画境;以箫为媒,走进内心,开启抒发哲理的序曲等三方面的独特功效,由此探知苏轼在文学中用箫意象释理抒怀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9.
人们给《前赤壁赋》定的基调,一是旷达,二是消极,于是就形成矛盾。笔者不赞成这一观点。所谓旷达在《前赤壁赋》中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牢骚话。苏轼任何时候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他也从来不逃避现实,因此也就谈不上"消极",更没有什么世界观的强烈矛盾,只是我们的误解而已。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篇文章中作者悲喜交融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思想。本文通过对《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对这篇文章反映出的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