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阁揆三载,总理“亲民”,已是深入民心。今年两会,温总理答记者关于中国教育问题时,给这一形象,再添浓墨重彩一笔;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要使中国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一宣示,赓即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人呼吁:亟应使这一“平民教育观”成为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贫困生“贫困链”现象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挖掘其潜能,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缩小或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狭隘的功能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是“育人”的教育,而是“制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4.
构建“三教统筹”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以“面向学生及社会,培养新人才”为办学方向,以“实施技能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指导思想。用灵活多变的办学手段满足市场要求,向社会各界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成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和人才再教育的平台。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养原则,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5.
汪文凭 《文教资料》2014,(28):146-147
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职业学校的学生是青少年中比较重要的群体,是职场一线实用技术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毕业后就直接成为社会一员。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既能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又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很多,本文就“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把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 ,加大农(经)科教结合的力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技项目为纽带 ,教育培训为抓手 ,引导、帮助广大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科教兴家、创业富家、文明立家 ,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增强教育主动对接经济、回报社会的能力 ,为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明确的认识 ,就无法进行自教自律 ,因而培养和提高人的自我认识能力 ,是进行自教自律的起点和基础。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 ,这是一个自主性不断增强的社会 ,在这一时代 ,青少年学生能以完全自主的方式 ,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准则。一句话 ,网络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中的“自我”便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 ,要让“网络人”认识到 ,他们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 ,也是网络技术的接受者 ,更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 ,他们既决定着网络…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制度,高校特困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特困生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试从实行缴费上学的必要性、高校特困生的现状与特困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特困生,增强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顺利发展,促进他们早日成才,因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顺利推进,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儒家民本思想及欧美新思潮影响下,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率领同仁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们由社会调查出发找出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动及社会改良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史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留守孩子”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将来的人口素质,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该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  相似文献   

11.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由于社会意识的融入而赋予课程以鲜明的社会特质。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情感资源和心理动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性精神成就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课程知识社会成分的主要方面。社会心理成分和社会意识形式铸就了课程知识的社会文化力量,对社会意识形式作用方式的正确把握是实现课程的社会效能和理智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观点,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形态,应最有条件首先实现社会制度的突破。事实上,历次社会交替往往都是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只有那些已经具备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条件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交替,其中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变更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这是人类社会交替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学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的社会语言学表现形式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便是称呼或称谓.每种语言中的称呼形式都反映了说话的人和被称呼的人的社会特征,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昵称这一领域对翻译学进行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求异有合规律的和反规律的两种。合规律的是为解决多词同形而另造新形,使词有专形而获得词义的清晰表达;反规律的则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为已有汉字另造新形,或者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为现有汉字制造了异形。无论是合规律的还是反规律的,都有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选择依据,其要么具有汉字学意义上的价值,要么具有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都是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存在着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文化多元化相脱离、教育形式单一化等问题。文章从"社会人"、社会发展、职业发展、人格养成和社会认同等角度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运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一受自然界制约,二取决于自身意识成果积累;与其他物质运动既趋同又趋异,其规律呈现结构内容、表现形式互补互动的形态学特征。社会规律形态可区分为价值法则内容和社会法则形式,前者体现与自然界关系,由人类整体生成的价值理念和部分生成的价值原则构成;后者体现自身关系,由人类整体发展的社会形式和部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构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可从社会规律形态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疏离的危机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而加剧,而旅游活动是缓解社会疏离的新视角.旅游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相互了解、尊重和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一种乐观的文化精神互动,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整合和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了共产主义是人的回归的自然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回归正是共产主义的完成。《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是人的社会形式,体现了真正的人的解放和自由;《手稿》中的人的实现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的形式,共产主义作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将体现出这种自然的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形式将最终消除人在现实资本主义中的异化状态,实现真正的人的复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与人的问题作出了哲学的解答,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