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是现在散文理论界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散文是允许虚构的,但散文的虚构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同时,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同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的真实与虚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孟凡根 《天中学刊》2005,20(4):99-101
关于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直接影响到散文这一文体的建设和发展。笼统地说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都太简单化,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只有具体地全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散文的“真实性”概念加以说明,并阐释了散文中相关的虚构与想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概念在演变中不仅有散文与非散文的区别,也有文学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的区别,在文学领域内,后者的区别更为本质,但常为人忽略,虚构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在大学性散文中的存在是由文学的形象性要求和话语叙述的特点决定的。虚构与真实并非不相容的概念,合理的虚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使散文走向更深层次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在具体的理解上,人们往往会出现偏差,走向极端。要么过分强调符合生活真实,把生活的表面现象照实刻录;要么过分强调艺术虚构,认为艺术总是高于生活,与生活  相似文献   

7.
经陈 《考试周刊》2012,(55):52-53
作文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写作中如何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在材料上要避免胡编乱造;在情感上要发自内心;在艺术上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只有深入生活,广泛阅读,勤于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需要真实,纪录片的本性就是真实。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新纪录影片一的提出,纪录片的本性又再次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对现实的虚构”观点的提出,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纪录片的本性其实是纪录、真实与虚构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9.
《鼠族》是美国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的作品,1992年获普利策奖。由于其纳粹大屠杀题材和特殊的表达手法,《鼠族》自出版以来就面临体裁分类的难题。本文试以后现代文学角度视《鼠族》为绘本小说,分析并讨论作者处理虚实的手法及其用意。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解构历史”、“虚构历史”.这样的“新”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以来重大的文学事件.而今天,毫无疑问,新历史小说又发生了改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长城》杂志的一期历史小说专辑的分析,从中找到一些作家们历史观的转变以及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为汶川地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史上应有其意义。文章通过作品评析,从情感取向、思想内涵以及表现方式诸方面指出,汶川地震散文创作试图摆脱和超越简单地以表现救灾场面、传达集体情绪为中心的固定且僵化的模式,而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探索灾难与人性及生存体验的结合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当代灾难文学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2.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文学体裁,亦是最早产生的一种专供诵读欣赏的书面文学.战国时代北方的荀况首创赋篇,成为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南方的宋玉与之呼应,以其赋体力作成为赋体文学的完善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其文画之间有着广泛的交融和渗透.从选材、立意、风格、艺术境界等方面探讨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丰子恺散文丰富的意蕴,而且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14.
骈文是以对句 (或偶句 ,即甲乙两句之词性按两两相对的位置排列 )为主体构成文章。骈文是指不押韵的文章 ,即是一种散文。散句兼用在骈文中有其必要之处。骈文若变为四六则倾于工整 ,流于俗体 ,失去雄健、华丽、高雅之趣 ,这不只是文体之罪 ,作者本人更难逃其过  相似文献   

15.
自90年代至今,中国散文书写呈现多形态,包括文化散文、乡土散文、新锐散文、非主流散文等。散文书写具有从向内的散文转为向外的趋势;"谈话风"格调的淡化与丧失;内容庞杂无序的特点。多形态之下存在着深刻的文体困顿,表现为:散文本体的被遮蔽;主体性的弥散和漂移;文学性的被解构。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朝重臣陈延敬,因政治声名显赫,而晓者甚众,其文学成就亦颇为卓著,然却未能引起学界重视,研究论述其散文之作更是瘳瘳。将其散文创作大致分为讲经论史之学术文章、参政议事之公牍文章、繁杂得体之日常文章并加以分析,探讨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鉴证其“燕许大手”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