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历正月初五上午,当随州市教委机关工作人员从融融的节日气氛中赶来上班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副醒目的大门对联:百人同心共创基业,十月火红迎战“普九”。这副对联既表明随州市教委机关100多人对迎接今年10月省政府对随州市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特级教师的奉献侬星夜“黑板粉笔红墨水,诲人传道;青灯白发赤子心,沥血吐丝。”这是特级教师伍廷津自撰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他奉献精神的写照。伍廷津老师是广西容县人,1953年广西大学数学专修科毕业后,志愿到大新县下雷中学任教。自此扎根边陲,从未调动...  相似文献   

3.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4.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5.
多味果     
多味果用对联教子二则1.1924年4月,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儿子撰写了一副对联,曰: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写完后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这副对联是写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也没有。”临别送一副对联,字少而情...  相似文献   

6.
一位雅士写了一副对联,“半问小天井,一品大章”寓意虽平凡,可是他将对联贴在透明的玻璃门前颇具巧思。原来这十个字的造形十分特殊,每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因此从门内门外看都丝毫不变。另外有人写了副“半山林木黑,一带竹竿青”也有异血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曾被一孤老头写的春联给难住了。这副对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白居易初见这副对联时,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副谜联,老人有十女十婿。古时,女称"千金",婿为"半子",故"万金"为十女,"五子"即十婿。因为女儿出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入联并不鲜见,但在一副对联里将从一到十的数字都用上,并且同时要注意对仗工整、平仄恰当,实属不易。贵州贵阳宏福寺有这样一副对联: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相似文献   

10.
《老年教育》2011,(2):36-36
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夕,纪晓岚回乡省亲,应一乡邻邀请,为人家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大年三十,对联贴出之后,引来很多围观的人。其中有个与纪晓岚家素有世仇的财主,看到了这副对联后,以为有机可乘,马上差人串通了当地官府,上告到京城,说纪晓岚借回乡之机,煽动乡民犯上作乱。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2006,(2):47-47
对联园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歇后联就是其中别具风姿的一朵小花。它巧妙隐去联语中的关键性字词,不但委婉含蓄,寓意深刻,而且幽默机智,趣味横生,一副好的歇后联,往往叫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娄国忠 《现代语文》2004,(11):40-40
对联因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歇后联就是其中别具风姿的一朵小花。它巧妙隐去联语中的关键性字词.不但委婉含蓄,寓意深刻,而且幽默机智。趣味横生。一副好的歇后联,往往叫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14.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乾隆看对联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一户人家,看见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家存万金不算富”。下联“人有五子还独孤”。横批“南北”。乾隆略思一下,明白了,心里难过。他轻轻敲开门,亲自拜访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安慰他一番,并给他一些银两,又差人把老人的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找来,训斥了一顿,规定他们按月交给老人赡养费,然后离去。随行的官员懵里懵懂,便问乾隆怎么看那副对联就知道老人一家的情况。乾隆回答:“人称一个小姐一千金,一个女婿顶上半个儿子。这老人有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这不等于‘家存万金’、‘人有五子’吗?为什么老人感到…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我国的特有化,它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官府有,民居有,商店有,寺庙有……。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官署的对联特别注意,因为当时的官员常常用此标榜自己的清廉爱民,公正无私,并以此取信于民。但也有借此欺世盗名的。有一位贪官在自己的官署贴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这副对联下面各添了几个字,这对联变成了: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对这位挂羊头卖狗肉的贪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也有不少官员把对联作为自警自律、自勉、自策的标尺,让百姓监督评判。这些对联除个别的外,都是清代的官员和人写的。由于年代较近,得以保存下来。请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18.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19.
古籍《浪迹丛谈》中收有这样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这副对联好就好在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0.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