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秋”     
傍晚。十月的秋。当昏黄的灯光接替了夕阳绯红的光辉,我领着那上一年级的表弟,行走在碧带般浅吟低唱着的母亲江畔。这路上人不少,车也赶趟儿似的出来,可这并不影响我赏秋的兴致。江边树很多,忽想起某诗云"又怎耐得秋风萧瑟",但路边  相似文献   

2.
说“秋”     
惭愧啊惭愧,若不经师长提醒,吾几将秋忘却矣。 或许是因为过于忙碌,让我忘却了如往昔一般感叹“哦,秋天来了”!儿时对秋天、对自然亲昵的情愫已与我疏远。只是感觉比前些日子冷了些,但机械地加了件衣服,至于那丰收在望的喜悦,在我自然是看不到的。而现在却得搜肠刮肚,决计将秋寻回来。  相似文献   

3.
秋“游”     
十七岁,有些罗曼蒂克的年龄。十七岁的男孩大都想表现一下男子汉的气魄,我何尝不是这样? 早已是白露为霜的深秋,不几天就要立冬了,不知怎的,我竟然想到趁这时去颍河游泳。星期六下午,我匆匆邀了两个伙伴,跨上自行车就朝黄桥大闸飞去。车轮擦着黑亮的柏油路面嗖嗖作响,我们撒开车把,倒背双手,车速飞快地并肩而行,不时引来路人惊奇的目光。“该上坡了!”同伴吆喝着。“走‘之’字形。”我兴致高起来。说话间,我们已来到黄桥大闸上。背依桥栏杆面北远眺,只见远处树影朦胧,仿佛  相似文献   

4.
“秋”和颂秋、悲秋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朱玲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是一首秋的颂歌。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曲秋的悲歌,同样是面对“秋”,峻青充满了喜悦之情;欧阳修充满了悲伤之慨。对这种现象,人们常常说是时代的产物,这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  相似文献   

5.
“秋”与“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禾部》:“秋,谷熟也。”说明秋的本义就是庄稼成熟。庄稼成熟当然高兴,但成熟后的衰败总不免让人滋生某种悲凉的意识和感慨。而在古代,秋后又常是战争的开始,五行中与秋对应的是金,象征着  相似文献   

6.
<正>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无论是游览名胜古迹,还是漫步故乡山野,遇到美丽景色,不举起相机拍下来,那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游记,就是以文字记述,用语言拍照。首先不要把写游记看成多么难的事情,板起脸来不知如何是好,要放松心情,心甘情愿地把感受到的一份美丽分享给别人。以游览的行踪为线索,把所见、所闻、所感串成一串珍珠项链。其间可以移步换  相似文献   

7.
入秋以后,天气渐渐凉爽起来。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凉,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殊不知,这种“关怀备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①由于年龄特点,幼儿的活动量较成人大,穿衣过多容易出汗,而穿着汗湿的衣服更容易感冒。②捂得过热,幼儿自身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导致火气内敛,容易引起便秘、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等症状。③不受一点冻,使幼儿自身的机体调节能力变弱,抵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我的“秋”     
这样一个秋意浓浓的日子,想起了她,莹莹的泪光中映出她单薄的身影,她温和的笑。在这样的秋日来写她,心里满是惆怅。她是一个乡下女孩子,扎着长  相似文献   

9.
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于“秋”前,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秋”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形容事情过去之后进行打击报复——秋后算帐形容良辰佳景、美好岁月——秋月春风形容名垂后世的人物——千秋人物形容传播久远的伟大事业——千秋大业形容对人思念或盼望殷切——一日三秋、望穿秋水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千秋万世、千秋万代、千秋万古、千秋万载、千秋万岁  相似文献   

11.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2.
910信封娃娃把用过的信封开口朝下,在信封两侧的中间部位剪两个手指粗的缺口,在信封的上半部分画上娃娃的五官和头发,下半部分画上衣服,一个漂亮的信封娃娃就做成了。把手从下面的开口处伸进去,让大拇指和小指从两个缺口伸出来,就好像信封娃娃挥着手臂在跳舞呢。适宜年龄:3岁~  相似文献   

13.
小齐 《母婴世界》2008,(10):56-57
秋天,气候变得干燥,到了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不少宝宝被"秋咳"击中,常常干咳不止。阵阵的咳嗽声把父母的心都咳疼了。怎么能让秋咳快快停下来呢?  相似文献   

14.
《庄子·秋水》中写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意思是: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作者庄子是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他一生的活动区域也大致就是这个范围,文章中的“河”在古代就特指黄河,很显然他写的应该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事。可地理常识会告诉我们,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每年…  相似文献   

15.
被颠倒的“春”“秋”河南陈金牢全国职业高中种植类专业教材《农业气象》试用本(1版).在讲述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时出现错误。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分为:日射型、辐射型、清晨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四种.其中清晨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同春季转变型和秋季转变型温度...  相似文献   

16.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7.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8.
戴素英 《河北教育》2006,(11):24-24
这种写法不规范。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农历月日应用汉字表示。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能写成“8月15中秋节”。根据规定,干支纪年的月日也用汉字表示,例如“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不能写成“庚辰年9月29日”。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就是说,文中的景物都被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已非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展现作者情感的载体。作文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种饱含着作者感情的景物,才更鲜活、更灵动,更能感染人。请看:  相似文献   

20.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